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EAAL方法預防肝癌復發轉移的研究


http://www.apsc.com.hk

研究摘要:
肝癌手術后復發轉移的控制,是肝癌治療面臨的最主要挑戰。細胞免疫治療方法EAAL在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可以降低肝癌術后復發率18%,使復發的危險率減少41%。在本研究中,我們將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對EAAL配合手術、介入化療和局部栓塞等常規肝癌治療方法對復發和轉移及病人生存期的影響進行系統的臨床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研究EAAL方法作用的可能機制,及肝癌特異性淋巴細胞的治療可行性。
名詞縮寫:
EAAL: expanded activated autologous lymphocytes, 擴增活化的自體淋巴細胞
CIK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TIL: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研究目的:
1. 在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的基礎上,試驗EAAL方法作為免疫輔助治療,對手術和其它常規治療后病人復發和轉移的抑制作用;
2. 通過設計不同的EAAL使用療程和使用頻率,試驗該方法延長病人生存期的效果;
3. 在上述基礎上,研究EAAL方法可能的作用機制;
4. 通過引入腫瘤特異性淋巴細胞的方法,研究更有效的肝癌細胞免疫治療方法。
研究背景:
大多數肝細胞肝癌,特別是伴發肝硬化和其它一些癥狀的情況下,預后往往都很差。外科手術,包括腫瘤切除術或是肝移植,往往是肝癌治療的唯一手段。化療和腫瘤栓塞術只能緩解癥狀,對存活率和存活時間沒有顯著改善[1]。因此,尋找肝癌手術后預防轉移和復發的手段,成為肝癌治療的重要研究方向。
盡管大多數肝癌病人的預后不好,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免疫應答至少在部分肝癌病人中,對疾病的進展乃至病人的存活至關重要。
1. T淋巴細胞:
(1) CD8+ T細胞對肝癌細胞具有特異性識別殺傷作用:
較早的研究表明,與大量無T淋巴細胞的樣本相比,有T淋巴細胞浸潤的小肝癌的復發率低、5年生存率高。而且占優勢的浸潤淋巴細胞為CD8+的T淋巴細胞,而非CD4+的T淋巴細胞[2]。隨后,在肝癌組織中發現了特異性識別多種腫瘤相關抗原[3]、腫瘤特異性共享抗原[4]、自體抗原(AFP[5]和SART-1[6])、病毒表位[7,8]的T細胞。CD8+ T細胞的浸潤與肝癌細胞的凋亡呈正相關[Eur J Surg Oncol. 2004 Feb;30(1):53-7. CD8+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and apopt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keguchi M, Oi K, Hirooka Y, Kaibara N.]我們自己的工作證明,肝癌組織浸潤的CD8+ T細胞,在體外經過活化后,具有殺傷自身肝癌細胞的功能(未發表數據)。
(2) CD8+ T細胞可特異性識別殺傷具有干細胞特征的腫瘤細胞
腫瘤干細胞被發現普遍存在于包括肝癌[ ]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并被認為是腫瘤常規治療后復發和轉移的直接原因[Cancer Cell Int. 2007; 7: 9. Role of stem cells in cancer therapy and cancer stem cells: a review Jayesh Sagar, Boussad Chaib, Kevin Sales, Marc Winslet, and Alexander Seifalian]。而另一方面,腫瘤干細胞同樣表達腫瘤特異性抗原,并可作為免疫治療的靶點,如前列腺癌細胞表達的前列腺干細胞抗原PSCA[ ]。最新的研究表明,多發性骨髓瘤(MM)的癌前病變MGUS常常表達胚胎干細胞參與自我更新的關鍵分子SOX2。而識別該分子特異性T細胞的存在提示癌前病變的良好預后。我們最近建立的一株干細胞樣肝癌細胞系中,發現該株細胞表達大量腫瘤特異性共享抗原,同時可被來源于同一病人自身的CD8+ T細胞特異性殺傷。這提示我們通過利用免疫治療殺傷腫瘤干細胞,可能達到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的目的。
(3) 輔助性CD4+ T細胞對移植后肝癌的復發有抑制作用
有文獻表明,肝癌患者進行肝移植后,肝癌復發的危險率與CD4:CD8的比例呈正相關,但此種CD4+ T細胞為輔助性T細胞,而不是表達CD25分子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9]。
(4) 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可通過抑制CD8+ T細胞的作用促進肝癌細胞生長
存在于腫瘤邊緣位置及腫瘤浸潤性調節性CD4+CD25+T細胞具有抑制腫瘤特異性CD8+ T細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成為肝癌細胞不受控制生長的原因之一[9,Hepatology. 2005 Apr;41(4):722-30. Compromised lymphocytes infiltr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role of T-regulatory cells.Unitt E, Rushbrook SM, Marshall A, Davies S, Gibbs P, Morris LS, Coleman N, Alexander GJ.]。此外,在肝癌病人的外周血中,其CD4+CD25+調節性T細胞也明顯增加,并于腫瘤局部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浸潤呈正相關。這些調節性T細胞在體外與非調節性T細胞共同培養時,抑制后者的增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Cancer Res. 2005 Mar 15;65(6):2457-64.Increased populations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Ormandy LA, Hillemann T, Wedemeyer H, Manns MP, Greten TF, Korangy F.]。
2. 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是調節機體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的關鍵因子。細胞因子環境的平衡對獲得保護性免疫(如抗病毒,抗腫瘤,抗細菌免疫)及避免病理性免疫(如自身免疫病)至關重要。一般來講,Th1 類細胞因子有利于抗腫瘤免疫,而Th2類細胞因子可能有抑制腫瘤免疫的作用。Budhu A等人最近報道,肝癌的局部轉移與局部組織的細胞因子為環境直接相關。相比于不利于肝內靜脈轉移的微環境(MAM),趨于肝內靜脈轉移的微環境中的細胞因子標簽出人意料地高表達Th2類細胞因子IL-4, IL-5, IL-8和IL-10,而明顯低表達Th1類細胞因子,包括IL-1A, IL-1B, IL-2, IFN-g和 TNF。在利用細胞因子進行的腫瘤治療試驗中,有證據表明,在作為細胞因子配合疫苗使用時,Th1類細胞因子,包括IL-2,-7,-12,-18,IFN-g,TNF-a及部分Th2 類細胞因子,包括IL-4,-6,可誘導抗腫瘤抗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在直接使用細胞因子進行惡性腫瘤的治療中,IL-2 和IFN-a,-g應用得最為廣泛。而在評價抗腫瘤免疫中,T細胞在識別腫瘤細胞后分泌IFN-g的量成為評價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針對肝癌免疫應答的上述特性,適當的免疫治療方法有可能通過殺傷腫瘤細胞,包括腫瘤干細胞的方式,達到控制肝癌復發和轉移的目的。這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有識別肝癌細胞的特異性殺傷性T細胞;(2)能夠改善患者體內免疫環境和免疫微環境,使控制和殺傷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能夠發揮功能。這包括降低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并使Th1/Th2細胞因子水平向Th1平衡。為此,我們擬采用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擴增活化的自體淋巴細胞(Expanded Autologou Activated Lymphocytes,EAAL)的方法,探索免疫治療對肝癌復發和轉移的預防性效果和對病人生存率、生存期的影響。
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是通過離體擴增病人自身特異性或非特異性淋巴細胞、擴增并回輸的過程,來滿足上述條件,達到殺傷和/或控制腫瘤細胞的目的。這種方法建立于T細胞活化分子白細胞介素2 (IL-2)的發現,包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方法,LAK(Lymphokine-induced Killer)細胞、CIK (Cytokine-induced Killer)細胞和EAAL。這些方法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培養前所使用的細胞、培養后所獲得的細胞種類不同、培養效率和臨床效果不同(表1)。
表1. 不同細胞過繼免疫治療方法的比較
細胞免疫治療名稱
TIL
LAK
CIK
EAAL
起始細胞類型/數量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PBMC,3000-5000ML*
PBMC,3000-5000ML*
PBMC,20-100ML
產出細胞主要類型
CD8+ T細胞
NK細胞
CD3+CD56+ T細胞(〉50%)
CD8+ T細胞:63.0±24.6%
CD4+CD25+ 調節性T細胞
無相關報道
無相關報道
無相關文字報道,口頭報告數據:20-50%
1.7±1.1%
擴增倍數
無相關報道
無相關報道
1-10倍
100-1000倍以上
產出細胞特異性
腫瘤特異
非特異
非特異
ND
臨床試驗有效性
晚期惡性黑色素瘤消退腫瘤作用可達70%[ ]
血液腫瘤
血液腫瘤
降低41% 肝癌術后復發危險率[ ]
副作用
白化病(自身免疫病)
無相關報道
無相關報道
主要為自限性低熱,未見II級以上副作用
PBMC: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ND:未檢測
*使用單個核細胞采集機分離病人相當于此體積的PBMC。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Steven Rosenberg等開始在體內或體外利用IL-2刺激機體的T淋巴細胞,治療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瘤(惡黑)和腎癌。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劑量IL-2直接給予病人。在對567名惡黑患者的臨床試驗研究中,21%的病人有臨床效果12。然而,大劑量IL-2的治療同時帶來了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腎衰、嚴重的口炎和全身反應等。2002年,Rosenberg等報道了一種新的細胞過繼回輸方法,進行腫瘤的免疫治療13。他們在體外篩選出具有病人自身惡黑細胞特異性殺傷作用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大量擴增后回輸給自體病人。在這種方法中,經過體外IL-2和抗CD3抗體的聯合作用,數量高達1011的、腫瘤細胞高度特異的TILs被回輸至病人體內,這些細胞以CD3+CD8+CD56-的T細胞的為主。在接受治療的13例病人中,6例病人完全緩解,4例病人部分緩解。這10例病人均發生明顯的腫瘤縮小和/或消失。這個報道,重新燃起了免疫學家和臨床醫生對細胞過繼治療腫瘤的熱情。然而,TIL過繼回輸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腫瘤細胞原代培養的成功率、腫瘤特異性浸潤細胞的可獲得性、體外擴增能力、體外培養后功能的可維持性的限制。因此,這個方法長期以來難以在臨床實施推廣。
最近,在傳統的抗CD3抗體和IL-2體外擴增活化淋巴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細胞)方法的基礎上,日本國立癌癥研究院關根暉彬(Teruaki Sekine)博士開發了一種新的腫瘤免疫治療的方法---擴增活化的自體淋巴細胞(Expanded Autologou Activated Lymphocytes,EAAL)。在這種新的方法中,使用的淋巴細胞來源于病人自身的少量外周血(20-100ml)。在約2周的短時間內,這些淋巴細胞可以活化擴增達1000倍后,再回輸于病人體內。在一項歷經約10年的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中,經過EAAL治療的肝癌術后患者,與不經該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肝癌術后復發率降低18%,復發的危險率減少了41%[ ]。此外,初步的數據顯示,該方法對于惡性腦腫瘤具有一定的預防復發和轉移、延長病人生存期的效果[ ]。
機體內的T淋巴細胞包括許多針對不同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其中一部分細胞經過培養后,會針對不同的腫瘤抗原/病毒抗原具有廣泛的識別和殺傷效果。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EAAL具有以下特點,使之成為具有抑制腫瘤復發轉移的可行性治療方法。
1. EAAL的主要細胞類型為殺傷性淋巴細胞:
在體外擴增激活后的EAAL細胞,其主要成分(表2)包括(1)CD3+CD56+(約10%)細胞,它們既具有自然殺傷細胞特征、又具有T淋巴細胞特征的細胞群體;(2)CD8+的殺傷性T淋巴細胞(約50 - 70%);(3)NK細胞(約10%)。CD3+CD56+細胞中的一部分可識別在部分腫瘤細胞中改變的糖類抗原;CD8+ T淋巴細胞為機體最主要的抗腫瘤淋巴細胞群體,其中可有識別多種不同腫瘤抗原/病毒抗原的特異性殺傷性T細胞,對腫瘤細胞或病毒進行殺傷;NK細胞對HLA表達下調的腫瘤細胞有直接的殺傷作用。
表2. EAAL細胞培養前后細胞類型的變化
細胞表面分子
培養前的百分比
(均值)
培養后的百分比
(均值)
CD3+CD4+
33.2
10.6
CD3+CD8+
22.8
63.0
CD3+CD56+
5.4
11.7
CD3-CD16+
12.6
11.8
CD4+CD25+
3.3
1.7
2. EAAL中CD4+CD25+ 抑制性T細胞的百分率低于外周血水平:
經過EAAL方法擴增活化的自體淋巴細胞,回輸的細胞中CD4+CD25+ 抑制性T細胞的百分率僅約1.7±1.6%。因此,細胞回輸后不會增加免疫抑制性淋巴細胞,有利于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發揮其抗腫瘤作用及分泌Th1類細胞因子。
3. EAAL分泌的細胞因子以Th1類細胞因子為主:
經過培養的EAAL細胞,在經過活化后,其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為Th1類細胞因子,尤其是對腫瘤、病毒等具有殺傷功能的細胞因子IFN-γ和TNF-a(圖1)。這些細胞因子將有利于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殺傷以及機體免疫環境克服由腫瘤引起的免疫抑制。
4. 回輸EAAL后機體免疫細胞和免疫環境的變化趨向于Th1
1) 提高腫瘤患者體內抗腫瘤細胞因子γ干擾素 (IFN-γ) 的水平。
在使用EAAL方法治療的腫瘤患者體內,回輸后,其分泌抗腫瘤細胞因子IFN-γ的淋巴細胞數目明顯增多 (圖2,左)。同時,分泌IFN-γ的量明顯上升 (圖2,右)。
IFN-γ除本身具有抑制和殺傷腫瘤的作用外,對機體免疫系統還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它可使免疫系統的功能趨向于Th1方面平衡,即發揮殺傷性功能。而腫瘤病人體內由于腫瘤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的作用,機體免疫環境多為免疫殺傷抑制性環境,阻礙了殺傷性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因此,EAAL在抗腫瘤治療的作用機制除直接殺傷或抑制腫瘤生長外,可能還包括改善患者體內的免疫抑制性環境,優化腫瘤殺傷的免疫環境 (見下文2))。
2) 調節腫瘤患者免疫系統,明顯提高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中的比例。
EAAL回輸后,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CD8+ T細胞的比例明顯上升 (圖3),CD4+ T細胞與CD8+ T細胞的比例明顯下降 (圖4)。說明病人的免疫系統趨向于向免疫殺傷功能的淋巴細胞平衡。
EAAL自體回輸治療,在日本已經進行了上萬例病人的治療。其主要副作用為自限性低熱(47%,約37.5°C)。其它所觀察到的副作用均為1或2級并且具有自限性,未有患者出現肺或腎部的癥狀、任何跡象的感染、肝功能衰退或自身免疫失調反應。
利用EAAL免疫細胞治療腫瘤的方法與手術,放化療相比,雖然在臨床上可見其縮小腫瘤結節的效果,但對大的腫瘤殺傷效果不如其它治療方法。而在另一方面,免疫治療對預防癌癥復發、控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和對患者生存質量(QOL,quality of life)改善效果比較好。不僅如此,在與放化療配合使用時,免疫治療與放化療具有協同作用。因此,免疫治療方法較好的適應癥,應當是用于手術后和/或配合常規放化療,達到預防腫瘤復發、轉移,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國內目前很多醫院采用傳統的CIK細胞進行實體瘤的免疫治療。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CIK細胞培養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 缺乏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對實體瘤治療效果的評價。
(2) 對病人免疫系統損傷較大、導致病人對放化療耐受性差:
傳統的CIK細胞培養,需要經過淋巴細胞分離儀,獲取3000-5000ml病人外周血量的淋巴細胞,相當于病人全身循環血中的淋巴細胞。經過這樣的淋巴細胞采集過程,病人體內的淋巴細胞計數大幅度降低,免疫力較差,對放化療的耐受差,身體狀況受到較大影響。在CIK細胞與放化療聯合治療時,效果不好。
(3) 培養效率低:
傳統的CIK細胞培養,體外活化后,細胞的擴增效率一般為5倍左右。擴增效率的低下,是起始細胞數要求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提高細胞活化擴增的效率,是傳統CIK細胞培養方法需要改進的一個重要方面。
(4) 培養后的細胞含大量CD4+CD25+免疫抑制性T細胞群體,在體內、體外可抑制抗腫瘤免疫應答。
傳統CIK細胞培養方法,在獲得大量CD3+CD56+的CIK細胞同時,還有約30%左右的CD4+CD25+ T細胞。這種細胞群體被稱為調節性T細胞,其在體內體外的功能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活化。這群細胞的比例增大,不利于具有抗腫瘤免疫功能的其它淋巴細胞群體的增殖及功能的發揮。因此,降低細胞培養體系中這群抑制性T細胞的比例,將有效提高具有正常殺傷免疫功能的T細胞的活化、增殖及其功能。
(5) 細胞穩定性較差
細胞收獲1-2小時內不能馬上回輸,細胞就會死亡。
(6) 由于細胞采集的原因,不能進行高頻治療
(7) 付出淋巴細胞分離的額外費用(3800元/次)
(8) 整個細胞培養過程步驟繁瑣、人為因素多、可控性差、重復性差、不適合規模化生產
而我們選擇EAAL療法作為我們臨床試驗選擇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關鍵基于這種改進的方法相比較于傳統的CIK細胞培養方法具有革命性的優勢:
(1) 治療的安全性:
該療法在日本已經完成了超過2000例病人的臨床治療。副作用以自限性低熱(37-38°C)為主,所觀察到的副作用均為1或2級并且具有自限性,未有患者出現肺或腎部的癥狀、任何跡象的感染、肝功能衰退或自身免疫失調反應。
(2) 治療的有效性:
根據The Lancet(柳葉刀,2000: 356(9232):802-807)的報道,在日本進行的肝癌手術后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中,使用EAAL進行的免疫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無復發存活率:與對照組相比,免疫治療組出現首次復發的時間要明顯延長(p=0.008)。與無該治療的病人相比,EAAL治療組肝癌術后復發率降低18%,復發的危險率減少了41%(p=0.01)。
(3) 細胞擴增的高效性和高活性:
EAAL方法的細胞的擴增效率約為200-1000倍,保證少量外周血即可達到所需細胞數目。其培養后活率在95%以上,12小時內細胞活率沒有降低,24小時內細胞活率降低約5%,細胞質量穩定,細胞制劑可長途運輸。
(4) 細胞產品質量的可控性和細胞產品規范生產的可操作性
本試驗所采用的細胞培養試劑為批量生產的EAAL培養試劑系統,包括從基本培養基的配置、抗體和細胞因子的添加,均采用了嚴格的標準化試劑和細胞培養用一次性耗材的供應、質量控制、批次一致性等的質量保證系統。同時建立了細胞培養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在此標準化系統下進行的細胞培養,細胞的擴增效率約為200-1000倍,活率在90%以上,12小時內細胞活率沒有降低,24小時內細胞活率降低約5%,細胞類型主要以CD8+ T細胞為主(50-70%),CD3+CD56+ T細胞約為20-30%, 系統操作過程中實行嚴格的系統無菌控制,細胞培養體系為密閉體系,保證細胞產品無細菌、霉菌、支原體、病毒等任何微生物和內毒素的污染,使細胞產品有質量可控性。而系統的使用中無需人工添加任何試劑,將人為干擾因素和不確定因素降至最低,使細胞產品具有規范生產的可操作性。
腫瘤的免疫治療基礎,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具有監視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在臨床上,腫瘤的自發性消退雖不常見,但的確存在。相比較于化療和放射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具有特異性高,副作用小的特點。理論上來說,每一位腫瘤病人都可從免疫治療中獲得益處,并且早期病人由于機體免疫系統尚未受到腫瘤的嚴重影響,對免疫治療的應答較好,療效相對也會加強。而目前免疫治療的對象往往是晚期無法進行其它治療的病人。即使在這些病人群體中,免疫治療所顯現的療效,已足以使其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手段。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http://www.apsc.com.hk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DMD)是患者體內抗肌萎縮蛋白異常所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其原因非常明確。但這種病的詳細肌肉病理損傷機制尚不清楚,例如,骨骼肌纖維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發生持續性破壞,病情進行性加重。如下種種假說有助于我們理解DMD疾病發生、發展機理。我們可以根據如下病理損傷機制合理選擇藥物(舊藥新用或開發新藥),阻止肌纖維的持續性破壞,或修復破壞的肌纖維,可以阻止病情的進行性發展或延緩壽命做出重要貢獻。
目前,國內外對該病沒有特效藥物。最有希望的基因治療或干細胞治療還在試驗階段中,且付出昂貴的試驗性治療費用(詳細費用自己去了解相關網站)同時伴有很多不良反應。前些日子,我們用強的松治療獲得較滿意的效果。然而,長期應用伴隨著激素的不良反應,很多患者控制激素的劑量較困難,給我們帶來較大的管理上的麻煩。因此,開發新的藥物治療是目前急于解決的問題。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1)--------概述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2) ----1. 機械損傷假說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3)-----2. 鈣穩態失衡假說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4) ----3. 血管學說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5)-----4. 基因調控學說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6)-----5. 糖基化異常學說
Duchenne型肌營養不良的肌肉病理損傷機制(7)-----6. 炎癥反應說
最近,我們根據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發病機制,發現一些藥物對該病的治療作用。正在進行一些臨床實驗觀察。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是作用于該病的兩個病理損傷環節,即第3和第6個環節,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療效相當滿意,希望更多的讀者關注。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Denese博士的六步美容法操作實務


http://www.apsc.com.hk

如果您正準備開始從內在對抗衰老,不妨先從外在——皮膚——做些工作。臉是一個人的門面,但它也最容易泄露我們的年齡秘密。不過,現在您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年輕,趕快實施我們推薦的簡易“六步美容法”,您的肌膚一定會得到改善。關于美容總是充滿著各種奇妙的說法和承諾。“只要按照我們的“六步美容法”去做,就會像拉過皮一樣,使面部皺紋消失。”我們不會用這種虛假的承諾來侮辱您的智商。您以前一定聽過諸如此類的承諾,您也曾盡了最大努力,但結果總是令人失望。我們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保證,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單純通過局部方法來達到拉皮去皺的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我們可以作出一下承諾: l 明顯改善皺紋和細紋; l 毛孔顯著縮小; l 皮膚更加柔和滋潤,看起來更加年輕; l 有效擊退眼周和口周的干紋; l 面色均勻,容光煥發,恢復青春魅力。如果您按照我們所說的去做,幾周內一定會看到效果。一、面對現實:照照鏡子隨著年齡增長,肌膚會發生一些變化。除皮膚疾病外,確切地說,我們主要面臨著與衰老相關的八大皮膚問題: 1、皺紋和細紋; 2、毛孔粗大; 3、毛孔堵塞,皮膚凹凸不平; 4、皮膚暗淡,失去光澤; 5、色素異常,如老年斑、曬斑、黃褐斑、痤瘡遺留的色素沉著; 6、鼻周和面頰出現的毛細血管擴張或廣泛性發紅; 7、下巴皮膚松弛或下垂; 8、皮膚干燥、變薄。隨著科學的進步,在解決皮膚受損及抗衰老中,局部護膚的作用遠比您想象得要大。Denese“六步美容法”能有效解決絕大多數問題。然而,想要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必須心甘情愿地摒棄長期形成的傳統護膚理念。盡管傳統的護膚方法會有一定效果,但卻微乎其微。首先,您必須放棄以面霜為基礎的傳統護膚理念,認為面霜能解決所有皮膚問題,這是科學上的誤區。此外,您也應該更新舊觀念——以為護膚就是簡單的兩步驟:清潔,然后涂抹神奇的滋養霜。您還需要意識到,護膚的過程不一定總是感覺良好。最后(并非最不重要),需要格外注意:一年四季,無論是下雨還是晴天,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都應防曬。假如您接受了這些理念,那么您只需要Denese“六步美容法”就可以達到目的。二、Denese“六步美容法” 基于最新的醫學知識,Denese博士提出了“六步美容法”。您應該每晚嚴格遵照這六步去做,才會成功改善皮膚的八大問題。第一步:清潔 1、潔面乳清潔面部要求:PH值接近皮膚;含有果酸或/和水楊酸(不要輕信廣告上宣傳的免洗潔面乳,它只會導致毛孔堵塞、黑頭、皮膚暗淡無光)。目的:打開毛孔,去除角質,溶解油栓,清潔皮膚表面衰老、脫落的細胞。 2、爽膚水清潔面部:清除殘留污垢第二步:去角質從科學角度來看,皮膚是個“動態”器官,去的越多,它生長得也越多,這應該是您獲得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一個真正的護膚專家會告訴您這點,否則,她就不是專家。事實上,您可以用這個問題來測試一下“護膚專家”的經驗和水平。另外,幾乎沒有人意識到:皮膚干燥常常是因為皮膚表層上的死皮阻止了營養液的滲透和吸收。 1、果酸潔膚棉去角質要求:8-10%果酸感覺:輕微的刺激感目的:①刺激細胞更新,促進肌膚膠原蛋白構建,增加皮膚厚度,減少皺紋; ②清除死亡角質細胞,促進營養成分滲透和吸收; ③打開堵塞的毛孔。 效果:①改善毛孔及皺紋; ②皮膚更清潔,腫皰減少; ③提升皮膚光澤度。 2、微晶磨削去角質要求:采用微晶磨砂膏,1-2次/周(真正好的微晶磨砂膏應該富含研磨顆粒——氧化鋁或浮石,但顆粒必須小。盡量避免哪些含有大量粗糙且尖銳顆粒的產品。這一步的目的是微磨削而不是劃傷皮膚。沖洗后,皮膚應該感覺到光滑、細膩,而不是緊繃、干燥)。目前,市售的有雅詩蘭黛和歐萊雅煥顏微晶磨砂膏。第三步:刺激再生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乳液給皮膚補充一些水溶性成分,主要是針對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皺紋、細紋、毛孔粗大及皮膚彈性下降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癥結在于膠原蛋白的逐漸喪失或破壞。膠原蛋白是主要的皮膚蛋白,用來維持皮膚的彈性。護膚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促進膠原蛋白的自身合成和修復。從本質上說,所有科學的有效成分的目的也就在于促進膠原蛋白的再生。要求:采用水性乳液(成分:肌肽、生物活性短肽、維生素C、硫辛酸、輔酶Q10、復合維生素B、透明質酸、表皮生長因子或成纖維生長因子等)目的:促進膠原蛋白再生,撫平皺紋,同時讓肌膚光滑舒適。第四步:皮膚修復這個階段,我們需要一種脂性乳液。它有別于水性乳液,因為它能夠提供其它促使膠原蛋白合成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僅溶解于脂肪中。要求:采用脂性乳液(成分:維生素A、E、必需脂肪酸、亞油酸、ω-3脂肪酸、神經酰胺。避免使用礦物油、植物油或羊毛脂,它無法修復脂質屏障、甚至還會阻塞皮膚);目的:滋養皮膚,維持皮膚脂質屏障,鎖住皮膚水分。第五步:隔離滋養要求:采用面霜(成分:含有上述水性或脂性乳液中的滋養成分)目的:隔離滋養,使肌膚感覺柔和、滋潤。怎么判斷一種面霜對自己是否太“油膩”呢?這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如果在使用面霜的3-4周里,毛孔堵塞更嚴重、皮膚更加不平坦,說明這種面霜對你而言太“油膩”了,趕快停用,并進行專業的去角質剝脫護理,以后也別再買這種面霜了。第六步:防護歡迎步入新的生活方式:365天,無論是下雨還是晴天,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天天使用SPF30防曬日霜。要求:采用SPF30防曬霜目的: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衰老及褐脂素的沉積。三、早晨的護理我們的“六步美容法”是專門為晚上設計的,因為晚上是最佳的護膚和保養時間。當你休息時,所有的成分會最好地發揮作用。那您可能會問,早上應該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幾乎不需要做什么。當您醒來后,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只需花2分鐘。白天最重要的護膚目標就是滋潤保濕和防曬。 1、用棉球蘸點爽膚水清潔面部; 2、脂性乳液鎖住皮膚水分; 3、采用SPF30防曬霜防護紫外線(日光強需要室外作業時,最好采用SPF30以上的防曬霜),并注意日間補充涂抹。美國著名醫學美容專家Denese博士的“六步美容法”的精髓在于:從內到外的抗衰老調理與皮膚美容護理相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與一目了然的、極具可操作性的方法的統一。先進、科學、實用、有效。 單位名稱:陜西省人民醫院皮膚美容科、醫學美容中心地址:西安市友誼西路256號省醫院門診4樓醫學美容咨詢:全天接診醫學美容專家:每周二上午,周三、五下午激光美容專家:每周一至五 全天接診外科美容專家:每周一至五 全天接診電話:029-85251331-3042 網址:zhangmeifang.haodf.com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DC瘤苗治療的補充回答


http://www.apsc.com.hk

1. DC瘤苗治療和傳統放化療治療癌癥有何區別?優勢在哪里?
DC瘤苗治療是一種生物治療方法。生物治療是繼傳統的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后的第四大癌癥治療方法,為新世紀癌癥治療的主要發展方向。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DC瘤苗治療與傳統的放化療有著本質的不同:放化療在強力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極大地殺傷了人體的正常細胞,導致了免疫力低下和各種較嚴重并發癥(包括惡心、嘔吐、脫發、感染、衰弱和無法耐受放化療等,嚴重者甚至死亡)的發生。而DC瘤苗治療除能誘導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進行特異性高效殺傷外,不會對人體正常細胞產生任何危害。因此,病人不但不會有任何放化療產生的并發癥而且還會增強病人的免疫力和改善病人的一般情況,比如體力、食欲和睡眠等。經過DC瘤苗治療后,病人一般都有自覺癥狀如體力、食欲和睡眠等的好轉。
另外,對于一些放化療治療失敗或者放化療治療不敏感的病人,DC瘤苗治療可能會依然有效。由于傳統的放化療最終都會導致腫瘤耐受而致治療失敗,DC瘤苗由于通過與傳統放化療完全不同的動員自身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機制,對這些放化療治療不敏感或失敗的患者治療可能依然有效。
最后,對于腫瘤切除術后的癌癥病人,由于體內常常存在現代醫學手段無法發現的微小轉移灶或者殘余腫瘤細胞致絕大多數患者最后都會發生轉移復發。對于這部分病人,由于患者體內腫瘤細胞較少,免疫細胞治療常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殺傷。DC瘤苗治療或NKT治療或DC-CIK治療常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有效治療方法。
電話: 010-51520953
傳真:010-51520963
電郵:zhongliuzixun@gmail.com
網址:www.bgwicc.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黑山扈路甲17號,309醫院院內體檢中心樓3樓
2.DC瘤苗治療主要適合哪些癌癥病人?
主要適合于:①放化療治療不敏感或失敗的患者;②腫瘤免疫原性強的腫瘤如小細胞肺癌、除鱗癌外的非小細胞肺癌、某些類型的乳腺癌(內分泌受體陰性的乳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卵巢癌、腎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③腫瘤切除術后的抗轉移復發治療。
3.DC瘤苗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國外自1995年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已有數十項研究報道。包括惡性黑素瘤、前列腺癌、腎癌、乳癌、結直腸癌、肺癌和肝癌等。至2007 年底,僅由美國NIH批準的DC瘤苗治療腫瘤的臨床試驗項目已超過70 項, 我國為1 項(大腸癌DC疫苗),全球達到數百項, 接受治療的患者超過萬例。目前在臨床試驗中尚未觀察到DC瘤苗明顯的不良反應以及毒性反應。
國內外研究表明,DC瘤苗能夠激活機體抗腫瘤免疫而發揮殺瘤作用從而實現延長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
迄今共報道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寒戰、發熱、肌肉酸痛、皮膚瘙癢、一過性全身無力和自身抗體升高等,大部分為自限性。迄今,尚未見顯著不良反應報道。
4.DC瘤苗治療的適應癥有哪些?
適應癥較廣。但我們目前主要開展DC瘤苗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鱗癌除外)、轉移性結直腸癌和轉移性卵巢癌治療。據報道,DC瘤苗在腎癌、前列腺癌、惡性黑色素瘤等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較好療效。具體請到我科網站www.bgwicc.org下載申請表格并填寫后電郵給我們,我們評估后會電話告知您。
電話: 010-51520953
傳真:010-51520963
電郵:zhongliuzixun@gmail.com
網址:www.bgwicc.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黑山扈路甲17號,309醫院院內體檢中心樓3樓
5.你們除開展DC瘤苗治療外,還開展哪些生物細胞治療方法?
DC瘤苗治療是我們新近開展的新業務,初步的臨床觀察表明它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轉移性乳腺癌的初步療效觀察,對有胸水的肺癌也療效顯著)。除DC瘤苗治療外,我們還開展CIK、DC-CIK等治療方法,近期還將開展NK和NKT細胞治療。
6、你們的生物細胞治療在國內處于何階段?有無優勢?
我們臍帶血來源的CIK治療開展較早,是國內外最早大量開展臍帶血來源CIK治療惡性腫瘤的單位之一,在惡性腫瘤的生物細胞治療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病例和豐富的經驗。 DC瘤苗治療技術,我們也處于國內治療單位的一流水平。但我們的特點是從臍帶血中提取和擴增的DC瘤苗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及無需從患者身上再抽取大量血標本。我們一直致力于從臍帶血中提取和擴增CIK及DC細胞,在此領域與國內外腫瘤治療機構相比,我們有較明顯的優勢。
電話: 010-51520953
傳真:010-51520963
電郵:zhongliuzixun@gmail.com
網址:www.bgwicc.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黑山扈路甲17號,309醫院院內體檢中心樓3樓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DC-CIK生物免疫治療,食道癌患者新選擇


http://www.apsc.com.hk

  DC-CIK生物免疫治療,食道癌患者新選擇。近年來,腫瘤的治療已取得了長足進展,手術、放療、化療構成了腫瘤治療的三大模式。這些治療方法基本都著眼于直接殺死腫瘤細胞,但常難徹底消滅腫瘤細胞,又易損傷正常組織,特別是傷害在機體抗腫瘤防御中占重要地位的免疫系統。在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生物治療模式日益受到重視,成為腫瘤治療的第四模式。
當前,腫瘤治療面臨著防止復發與轉移的重大難題,而生物治療與現代手術、化療和放療方法聯合應用具有很強的互補作用,不但具有清除體內不同部位的微小殘留病灶、防止腫瘤復發與轉移的作用,而且對病人受損的免疫系統更能起到恢復與重建的獨特作用。
合理地聯合應用各種治療手段,使腫瘤治療成為連續性的綜合治療,可從整體上提高腫瘤治療的效果。由于腫瘤生物治療不但對腫瘤細胞,而且腫瘤干細胞和其它處于非增殖期的腫瘤細胞,均有明顯的殺傷作用,并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在腫瘤的綜合治療方案中,腫瘤生物治療成為最終提高腫瘤治愈率和有效率的一個非常關鍵措施。
DC-CIK細胞腫瘤生物治療技術,是利用樹突狀細胞(DC細胞)和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細胞)兩種細胞聯合治療腫瘤。DC-CIK細胞不僅能激發、增強腫瘤患者特異性抗腫瘤免疫應答,有效清除體內殘留病灶,且在患者體內誘發免疫記憶,從而獲得長期的抗瘤效應,因而能夠防治常規治療(手術、化療和放療)后腫瘤殘留病灶導致的復發,是一種全新、特異、有效的治療手段。
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能夠刺激初始型T細胞,使T細胞增殖活化、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同時激發免疫記憶保護。但由于體內DC含量少,難以滿足臨床應用的需要,因此獲得大量成熟的DC是臨床應用的基礎。
目前國內最好的腫瘤醫院-吉林省人民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已成功引進CLS腫瘤生物治療這一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針對各個階段患者療效顯著。如有別的疑問,請咨詢在線專家或撥打0431-86825588專家咨詢電話。
權威專家咨詢網址:http://www.zl120.org/
省人民醫院權威專家教授的咨詢QQ號:1097478695
吉林省人民醫院腫瘤生物治療中心電話:0431-86825588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cik治療開展多少年了?對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適合嗎?CIk Cd-cik TVPLN對于急淋應用哪一種?


http://www.apsc.com.hk

患者:2008年12月31日發現,主要癥狀是血小板35000。現在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治療,上了八個門冬,血小板在160000到300000之間,腰穿骨穿結果是壞細胞0但好細胞也不多,染色體結果還沒出來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化療全部結束后。你家寶寶可以在一年半到兩年后考慮。 患者:謝謝呂大夫,我很想知道CIK開展幾年了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在中國有10年左右。在全國大醫院大規模開展有5年左右。我們醫院正在準備開展。 患者:謝謝您耐心的解答!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兒童低中危的急淋預后很好的。患者:大夫,檢查結果出來了,說是融合基因陽性,歸為高危,醫生建議干細胞移植和化療,我想問問您哪種方法適合.還有高危的治愈率是多少. 患者:.您治療過和我們一樣的病人嗎。現在生存了多少年了。我們現在心里十分忐忑急切想知道,希望您能理解。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高危病人化療強度比低中危的要強,療程要長半年到一年,總共三年左右。男孩比女孩長半年。如果經濟允許,可以考慮移植。異基因移植是唯一徹底根治的方法,但有少數還是會復發。我們這里治療過的急淋存活10年以上的很多。天津血液病研究所已經是國內最好的幾家血液病醫院之一了,就化療和移植利弊,你可以詳細咨詢你的主管醫生,他們會根據寶寶的病情給出最佳的治療建議。最終決定權還在你們家長。 患者:移植的治愈率是多少?醫生說移植后生活質量不高是嗎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對于兒童急淋,首選化療,因為化療的治愈率已經和移植差不多了。而且少了移植后排斥反應的風險。治愈率各家報道不一,大的范圍在20%-60%左右吧。你可以選擇化療加CIK,也可以選擇化療加移植。醫生只能建議,家長必須自己決定。目前你可以繼續化療,鞏固目前的緩解狀態。再考慮下一步。 患者:呂大夫,我女兒的染色體熒光原位雜交(FISH)報告單中檢測MLL基因重排共計數500個間期細胞,信號陽性率62.4%(3R3G)正常值:<2.17%。結論:檢測MLL基因重排 陽性。其它的融合基因都是陰性。現在分組高危組。我想問象我女兒這樣急淋高危好治愈嗎?復發率高嗎?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國外多個研究組證實,具有MLL重排的急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高,器官浸潤常見,易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常規化療難以予以緩解,緩解后易復發,預后差,平均生存期短。國內從2003年左右才開始研究這個基因,而且多集中在幾家大醫院,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治愈率統計數據。 患者:那如果找到合適的配型進行干細胞移植后,什么時候開始觀察是否排異?排異反應有哪些?移植后多久才能知道是成功配型了?什么是不成功?成功率有多少?移植后,口服排異藥物對哪些內臟有損害?損害有多大?移植后還有哪些治療?除排異反應外還有哪些并發癥?如果排異反應超過正常時間一直有,病人能存活多久?如果化療半年到一年后再進行干細胞移植,移植前還要進行哪些治療?是否是高強度,大劑量的化療?什么時候進行移植效果最好?有多少患者是在患病初期也就是沒復發前就選擇干細胞移植的?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清髓性移植在輸入干細胞后,干細胞能存活,即為植入成功,外周血兩周左右能恢復正常,可以出層流病房,可以算移植成功。目前的移植物存活成功率是很高的,可以達80%以上。但移植物存活,不等于疾病可以治愈,白血病還有可能復發。排斥反應只要輸入干細胞就要檢測,分急性和慢性排斥反應。口服排異藥物主要對全身臟器均有損害,目前主要檢測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化療半年左右,如患者一直為緩解狀態,可直接進行干細胞移植。目前國內兒童急淋以化療為主。發病初期也可以選擇移植,根據家屬意愿,未做具體統計,低于30%吧。 患者:那您知道是哪幾家醫院開展針對這種基因治療研究嗎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目前國內對MLL基因的研究還是處在實驗階段,主要用于檢測白血病的預后。基因治療還沒有應用到臨床。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治療會迅速開展。 患者:移植的并發癥主要是移植物抗宿主病,每個移植患者都有嗎?現在各醫院用非清髓移植還是清髓移植為主 臨沂市腫瘤醫院血液內科呂建:清髓為主,每個異基因移植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而且這也是異基因移植的治療重要意義所在--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Cell:腫瘤細胞的十大特征


http://www.apsc.com.hk

2000年,Douglas Hanahan和Robert A. Weinberg在Cell上發表文章:The Hallmarks of Cancer,這篇綜述性文章介紹了腫瘤細胞的六大基本特征,被稱為腫瘤學研究的經典論文,到目前為止,這篇論文已經被引用了上萬次。
在近期,3月新出版的Cell雜志上,Weinberg教授又發表了一篇升級版綜述: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這篇同樣也是與Douglas Hanahan合作的論文長達29頁,簡述了最近10年腫瘤學中的熱點和進展,包括細胞自噬、腫瘤干細胞、腫瘤微環境等等,并且將原有的腫瘤細胞六大特征擴增到了十個,這十個特征分別是:
自給自足生長信號(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抗生長信號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抵抗細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潛力無限的復制能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持續的血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組織浸潤和轉移(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避免免疫摧毀(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促進腫瘤的炎癥(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細胞能量異常(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基因組不穩定和突變(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Robert A.Weinberg: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Whitehead研究所創始人之一,他曾發現了第一個人類癌基因Ras和第一個抑癌基因Rb,他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已經成為腫瘤研究領域乃至整個醫學生物學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Cell:不同乳腺癌干細胞分子特征對腫瘤


http://www.apsc.com.hk

2009年,國內生物醫藥的突破之年。不僅有干細胞發現的新突破,還有轉基因作物政策的新舉措。
意大利歐洲癌癥研究中心,米蘭大學醫學院,Fondazione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Cell上發表乳腺癌干細胞最新成果文章,分析了不同乳腺癌干細胞的分子特征對腫瘤發展趨勢的影響情況。
15年前,多倫多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John Dick在做實驗的時候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癌癥干細胞都是經歷相同的步驟發展而來的。尤其是,只有小部分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白血病細胞能發展成腫瘤,因此John Dick將這些能發育成腫瘤的變異細胞稱為癌癥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s,CSCs)。
2003年癌癥干細胞理論的模型正式建立,由來自密歇根大學的Michael Clarke, Max Wicga,Sean Morrison等人首次建立。他們首次在乳腺癌組織中發現存在癌性的干細胞樣細胞群,這是第一次證實存在有癌癥干細胞。
此后,科學家們認為,在每一個腫瘤的核心中都存在少數癌變的干細胞,這些干癌癥干細胞導致了癌癥的發生,并且在癌癥的轉移、復發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常組織中的干細胞管理機制往往與癌癥組織中的大相徑庭,常規的干細胞管理機制在癌癥組織中被顛覆。
意大利的科學家們從乳腺干細胞微球體(mammospheres)中分離出幾乎純的人類正常的乳腺干細胞(human normal mammary Stem Cells, hNMSCs),將微球體內的細胞進行染色,凡是休眠期的干細胞都能結合一種特殊的燃料PKH26(親脂性的細胞染料),這些PKH26陽性的細胞具有與hNMSCs完全一致的特征。這證實,所分離到的細胞確為乳腺干細胞。
對這些PKH26陽性、具有hNMSCs特征的細胞群進行轉錄分析可預測乳腺癌細胞的生物學特征和分子學特征。為此,研究人員對從乳腺中分離的純乳腺干細胞和從乳腺癌中分離的乳腺癌干細胞進行比對分析,以期找到可預測乳腺癌特征的分子特征。
據分析,不同的乳腺癌干細胞對預測癌癥的發病過程具有不同的意義。分化不良的癌細胞(G3期)比分化良好的癌細胞(G1期)更具指導意義。
為了比較G3期和G1期的單癌細胞特征,研究者進行了異種移植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癌癥干細胞中含有豐富的G3癌細胞。含有大量G3癌細胞的腫瘤組織更具侵襲力,含有大量G1癌細胞的腫瘤組織侵襲力相對較低。這些研究數據表明,癌癥干細胞的特征可體現出癌癥發生過程和預后的特征。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Cell Stem Cell:支持干細胞與癌癥間聯系的新證據


http://www.apsc.com.hk

CellStemCell:支持干細胞與癌癥間聯系的新證據 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IRB)科學家對干細胞與癌癥間的關系做了最新的報道,使得人們對于癌癥的診斷與治療有了新的認識工作。
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大腸癌細胞促發了一組與腸道干細胞中相類似的基因。研究員Eduard Batlle建議,大腸癌患者要對其腸上皮進行基因測試,從而預測其復發的高風險。該研究結果,將發布在本周《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上,對于診斷和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世界范圍內,結腸癌是誘發死亡的第二大癌癥誘因。目前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手術和化療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獲得成功的患者病情逐漸得到緩解,然而接近40%患者在數月和幾年內復發。這表明腫瘤中的細胞會再次誘發病情,但是目前對此方面的生物原因仍知之甚少。
癌癥的"硬核"
由Anna Merlos-Suárez和其他研究者共同指導的研究已經揭示了腸道干細胞(在腸道內產生所有細胞的非專門細胞)與大腸癌間的密切關系。研究人員將在健康小腸的干細胞和和特殊細胞中活躍的基因,與來自患者腫瘤細胞中活躍的基因相比較。結果表明結腸癌患者激活的基因,與在干細胞中激活的基因組相類似。激活的基因數量越多,患者癌癥擴散和復發的幾率也越高。
這些活躍在腫瘤細胞群中的干細胞基因,被稱為腫瘤干細胞。當Batlle的團隊將這些細胞移植給小鼠,形成腫瘤。腫瘤進行自我層次性組織,僅特定的細胞-腫瘤干細胞能夠啟動和擴散癌癥。
干細胞究竟是如何促使癌癥擴散和復發的?根據定義,干細胞可使人體組織更新,如腸上皮組織,并能每天產生5克的腸上皮細胞。科學家認為腫瘤能夠利用這些細胞的能力,進行無限更新,從而不斷生長和擴散。此外,大多數細胞有數天甚至數月的生命周期,例如腸上皮細胞,而干細胞可存活數年,從而增加DNA集聚損傷以及轉化為癌細胞的可能性。
腫瘤學家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缺少確認腫瘤患者有高復發風險的工具。發現腸道干細胞以及癌癥傳播間的密切聯系,是一大重要突破。大腸癌需要一組特定類型細胞以促其生長的假設,已在其他類型的癌癥中得到表現,包括神經膠質瘤、某種類型的淋巴瘤或乳腺癌。這一發現對于抵抗癌癥:與腫瘤干細胞的斗爭開啟了新道路。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C P 高 危 兒 童 標 準


http://www.apsc.com.hk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為腦癱高位兒童。(打√號,可多選)。
1、有腦癱家族史、家族遺傳病史。
2、高齡產婦:分娩時母親年齡大于/等于35歲。
3、低齡產婦:分娩時母親年齡小于16歲。
4、孕期中度、重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收縮壓大于/等于160mmHg)。
5、孕期子癇。
6、孕期感染:發熱(孕3月內體溫38度以上持續7天)、腹瀉。其他
7、本次妊娠有先兆流產、保胎治療。
8、自然流產大于/等于3次。
9、妊娠次數大于/等于4次。
10、孕期的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貧血、甲狀腺腫大、心臟病、癲癇、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
11、孕期接觸有害化因素:放射性、電腦、有毒化學物品、高壓線、造紙廠、水污染。其他
12、孕期使用藥物:對胎兒有毒性的藥物(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氯霉素、磺胺類抗生素、激素、抗過敏藥、鎮定安定藥、解熱鎮痛藥、維生素類藥、抗滴蟲藥、麻醉劑)。
13、孕婦智力低下、發育畸形。
14、孕婦有既往圍產期死胎死產史。
15、早產:孕期小于37周。
16、過期產:孕期大于42周。
17、低出生體重:小于2500克。
18、高出生體重:大于/等于4000克。
19、出生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胎盤早剝、胎位不正、(腳先露、臀先露、鎮橫位)、胎膜羊水早破(胎膜破裂發生在臨產前)。
20、臍帶繞頸、打結、細小。
21、胎盤老化、鈣化、梗塞。
22、羊水過多、過少、污染。
23、產傷造成顱內出血。
24、窒息:出生時窒息時間大于/等于5分鐘,或五分鐘Apgar評分小于/等于5分。被診斷為缺氧缺血性腦病。
25、病理性黃疸:被診斷為核黃疸,或黃疸出現時間小于24小時,或黃疸持續時間大于等于2周。(除外母乳性黃疸)
26、新生期出現顱內出血。
27、新生兒期出現感染發熱和抽搐,或者發熱持續2天以上。
28、新生期出現持續低血糖:新生兒不進食時間大于/等于12小時。
29、新生兒期出現青紫、呼吸差、反應差。
30、多胎。
31、大運動發育落后3個月者。
32、不孕不育癥
33、月經失調(月經周期:小于20天,大于40天以上;經期/月經量:小于2天伴量少)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2010年12月21日,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公布年心血管領域十大研究進展


http://www.apsc.com.hk

進展一.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以降低心血管風險
美國有170多萬糖尿病患者,他們的心臟病死亡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ACCORD試驗的新發現使我們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特定治療有了新的理解。ACCORD試驗的一個分支研究發現,積極降壓不能降低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在第二個分支研究中,他汀聯合貝特降低心血管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并未優于他汀單藥治療。但是,聯合治療可能有效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和甘油三酯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給予糖尿病患者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風險的個體化治療。 (The ACCORD Study Group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arch 14,2010 )
進展二. 不適合傳統瓣膜置換術患者的新型治療手段
很多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使得他們接受傳統的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存在風險。在這些高危患者中,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是開胸心臟手術的新型替代治療手段。兩項最新研究支持下述證據,即TAVI能夠改善患者的癥狀和轉歸,包括生活質量,改善甚至達數年。盡管TVAI在卒中和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存在一些風險,但仍是這一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PARTNER Trial Investigator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ept. 22, 2010 )
進展三. 改善心臟驟停的復蘇方式
每年在院外有30萬例患者發生心臟驟停。由于現場人員不知道如何實施心肺復蘇或對心肺復蘇感到不適,很多患者最終死亡。大量研究報道,現場急救者對成人僅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或徒手心肺復蘇就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公共意識的提高增加了徒手心肺復蘇的應用,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盡管這一新的復蘇程序在成人能夠成功實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傳統的胸外心臟按壓同時給予人工呼吸仍然對發生心臟驟停的兒童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9月,美國心臟協會公布了新版的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反映了這一領域的上述最新進展。(Bobrow, et al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Oct. 6, 2010 )
進展四. 降低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又有新手段
20多年來,在心房顫動(房顫)患者卒中一級預防方面,我們首次有了可行的替代方法。房顫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65歲以上人群中房顫患者達到200萬。一直以來,華法林(Coumadin)是降低房顫患者卒中風險的標準抗凝藥物。但是,應用華法林有發生出血并發癥的風險,需要行常規的血液學檢查以調整華法林的劑量,這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了不便。現在我們發現有幾個新藥的療效與華法林相似,可使患者的用藥簡化。2010年10月,RE-LY試驗陽性結果的發表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進展,美國FDA批準達比加群酯用于房顫卒中的預防。在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年會上,ROCKET-AF試驗公布。目前正在或已經開展的有關房顫患者的研究顯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其他口服抗凝藥物未來前景樂觀。 (RE-LY - Lancet, Sept. 18, 2010 )
進展五. 調整起搏器治療能夠改善心衰患者的轉歸
很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有一些器械能夠治療心律失常,包括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ICD),這一器械能夠通過電擊使心跳恢復正常節律。一些研究顯示,在ICD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再同步化起搏治療能夠改善廣大心衰患者的轉歸。另外,新型ICD(例如沒有電極的除顫器)可降低某些傳統器械相關的風險,是一個新的治療選擇。(MADIT-CRT Trial Investigator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ept. 1, 2009 )
進展六. 為先天性心臟病嬰兒帶來希望的新型治療手段
兒科心臟網絡開展的觀察嬰兒單個心室病變諾伍德分流手術的隨機試驗顯示,分流手術類型的選擇會對轉歸有所影響。對選擇更好的分流術式的新理解可能改善這些患兒12月無移植生存的轉歸。這是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的首個大型隨機試驗,有助于未來回答其他相關問題。 (Pediatric Heart Network Investigator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ay 27, 2010 )
進展七. 尋找適當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療
選擇適當類型的抗凝藥物和適當的用藥劑量似乎很艱難并且存在風險。來自PLATO研究的新發現表明,替卡格雷可能較現有的標準抗凝治療藥物氯吡格雷更好地改善臨床轉歸和減少不良事件。CURRENT-OASIS 7試驗觀察了接受心臟有創手術的患者應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最佳劑量。這些研究使得醫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情況,即新的治療選擇和劑量可改善患者的轉歸。 (PLATO Investigators – Lancet, Jan. 14, 2010 )
進展八. 基礎科學的發現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未來的發展
今年公布的幾項研究使我們對新興技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因而使得我們離醫學的未來更近了一步。在幾項慢性心衰患者的早期研究中,干細胞移植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存活率,這些研究對未來開發基于干細胞的治療手段給予了支持。一項大樣本的動物實驗發現了由特定類型的干細胞啟動的心肌再生的基本機制。這一研究顯示,這些干細胞通過促進新的心肌和血管生成而修復瘢痕心肌。第二項研究支持了下述概念:即心臟在其生命周期中具有再生大量心肌細胞的能力。將干細胞重組到工作心肌中的治療手段是干細胞治療領域的一大進步。STaR心臟研究顯示,將患者自體的骨髓干細胞注入到心肌中能夠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臟血流動力學和遠期存活率。(Hatzistergos, et al – Circulation Research, July 29, 2010 )
進展九. 以科學證據支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的研究觀察了成人和兒童的生活方式、行為,著重觀察了體育鍛煉和能量消耗模式,結果顯示飲食含鈉量下降對肥胖和高血壓等情況有積極影響。在學校開展的研究表明,越早開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健康轉歸的影響越好。此外,盡管大多數人未將飲食質量差和體育鍛煉少與心臟疾病聯系起來,但是體育鍛煉是改善心臟和代謝因素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尤其是對于努力減肥者。美國心臟協會已經設立了一個全國性目標,即通過改善全美人民的7個健康因素和生活方式來改善公眾的認知,幫助美國人在下一個十年中朝著最佳的心臟健康邁進。 (Bibbins-Domingo et al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20, 2010 )
進展十. 參與遵循指南項目能夠消除臨床管理質量的差距
已經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接受管理的質量存在種族和民族差異,實現平等和消除差異對于管理質量、花費、危險因素管理和社區的益處具有重要意義。消除差異是美國心臟協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研究顯示,參與遵循指南-冠心病這樣的管理質量改進項目有利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根據的臨床管理,進而消除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種族和民族差異。 (Cohen et al – Circulation, June 1, 2010 )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10 年中國神經修復學高峰論壇


http://www.apsc.com.hk

首屆燕達轉化醫學國際研討會暨
2010 年中國神經修復學高峰論壇
主辦單位:
燕達醫院、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彰
化基督教醫院
承辦單位:
燕達國際健康城
協辦單位: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河南省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玉泉醫院、中國康復中心、
北京軍區總醫院、北京市虹天濟神經科學研究院
會議地點:北京燕郊經濟開發區燕達國賓大酒店(五星級)
會議時間:2010.12.3-4
一、 會議簡介
轉化醫學是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的橋梁,以細胞治療為主的神經修復研究及臨床應用是
轉化醫學的最好體現。為促進轉化醫學和神經修復學發展,推動國際間尤其是海峽兩岸
同行間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燕達醫院、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和彰化基督教醫院聯合,共同舉辦首屆燕達轉化醫學國際研討
會暨2010 年中國神經修復學高峰論壇。會議主要議題是:1、交流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在
臨床應用的成功經驗;2、探討在神經修復過程中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新成果、
新技術、新方向;3、向國際神經修復學會第四屆年會推薦優秀論文。
二、 會議組織機構
大會名譽主席:李懷 燕達集團董事長
大會主席: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藥與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
會主任委員
左煥琮 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院長
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
郭守仁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
李建軍 中國康復中心主任、博愛醫院院長
宋來君 河南省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孫天勝 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吳子良 燕達醫院院長
張維維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院長
大會組織委員會:(按姓氏拼音排序)
車慧 燕達醫院副院長
陳琳 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
靳繼德 中國醫藥與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閔雷 燕達醫院副院長
張文信 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
大會秘書長(按姓氏拼音排序)
黃紅云 燕達醫院副院長
劉青山 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
駱云連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吳亦鳴 燕達國際健康城傳媒推廣中心常務副總經理
大會學術委員會:(按姓氏拼音排序)
敖強 白文杰 步星耀 陳琳 陳述花 陳文明 陳昭燃 程菠 楚金亭 崔亞平 黨曉謙 杜英
段海峰 段維明 馮世慶 馮樹濤 馮濤 耿同超 顧征 谷涌泉 郭曉明 何健 賀西京 韓英
韓忠朝 黃紅云 黃勤 惠國楨 李安民 李建斌 李建軍 李林 李凌松 李維方 李曉光 梁
鵬 劉恩重 劉暌 劉青山 劉振寰 劉宗惠 盧明 欒國明 欒佐 駱云連 馬杰 毛更生 滿
勇 梅偉 牛光明 祁巖超 饒耀劍 宋來君 孫朝暉 孫天勝 譚啟富 唐洲平 王大覺 王繼
明 王曉娟 王新軍 王興林 王巖 王歈 王運良 吳立克 吳衛平 吳祖澤 邢東風 郗海濤
向光紅 肖樂義 邢紅艷 徐群淵 胥少汀 嚴整輝 楊玻 楊明亮 楊衛東 張磊 張慶民 張
清勇 張少成 張威 張維維 張志文 趙明 趙振民 鄭遵成 鐘南 周長滿 周建軍 朱輝
左煥琮
大會秘書組:覃瓊逸、惠國浩、郭江鳳、尹磊、郭珍菱

14:00-14:15
開幕式致詞
吳祖澤(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守仁(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
黃紅云(燕達醫院副院長)
14:15-14:45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藥與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4:45-15:15
中國神經修復學發展狀況和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的使命
左煥琮
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院長
15:15-15:45
全體代表合影
A 會場
轉化醫學論壇

干細胞與轉化醫學專題
15:50-16:10
間葉干細胞與組織工程之應用治療
張瑞芝
彰化基督教醫院
16:10-16:30
間葉干細胞之潛力與應用
李光申
國立陽明大學干細胞中心/臺北榮民總醫院骨科
16:30-16:50
干細胞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
段海峰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
16:50-17:00
討論
肝臟疾病轉化醫學專題
17:00-17:20
肝臟移植之轉化醫學研究
陳堯俐
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
17:20-17:40
干細胞與肝臟修復和再生
韓英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
17:40-18:00
討論
18:30-20:00
歡迎晚宴
4 日
基因研究與轉換醫學專題
8:00-8:20
基因治療的過去、現狀和發展
張維維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
8:20-8:40
Medical genetic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鐘南
北京大學醫學遺傳中心New York State 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
8:40-9:00
醫學遺傳學在胎兒醫學之應用:過去、現在與未來
陳明
彰化基督教醫院
9:00-9:10
討論
9:10-9:20
茶歇
糖尿病、藥物研究與轉化醫學專題
9:20-9:40
糖尿病腎病變的研究及全方位治療
謝明家
彰化基督教醫院
9:40-10:00
藥物基因組學與藥物分子靶向治療
肖樂義
燕達國際醫學研究院

10:00-10:20
從上市藥品發掘新的用途
吳鴻明
彰化基督教醫院
10:20-10:30
討論
10:30-10:40
茶歇
功能醫學與轉化醫學專題
10:40-11:00
Osteopontin 的轉化醫學研究
李宏謨
中臺科技大學
11:00-11:20
線粒體在人類大腸癌細胞侵襲能力及惡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與大腸癌之遠程轉移的關聯性
魏耀揮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馬偕醫學院
11:20-11:40
功能醫學的原理、發展及應用
何建
北京協和醫院臨檢中心
11:40-12:00
討論
12: 0-13:00
午餐
腫瘤轉化醫學專題
13:00-13:20
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抑制C6 膠質細胞
楊玻
河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13:20-13:40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進展
王歈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13:40-14:00
腫瘤基因治療的進展
Toshiro Shirakawa
Division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for Biologics, Kob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14:00-14:20
Association of Vascularization with Tumorigenesis and Co-expression ER/cerbB-2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陳達人
彰化基督教醫院
14:20-14:40
健康人CIK 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應用研究
祁巖超
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14:40-15:00
討論
15:00-15:10
茶歇

血管、神經、皮膚科、內分泌科與轉化醫學專題
15:10-15:30
血管與再生醫學
谷涌泉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15:30-15:50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沾粘因子在動脈硬化之角色
蘇矢立
彰化基督教醫院
15:50-16:10
脊肌萎縮癥基因治療
鍾育志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16:10-16:30
皮膚科之轉化醫學研究
楊仁宏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
16:30-16:50
討論
16:50-17:10
閉幕式
18:00 -19:30
晚餐
B 會場
神經修復學論壇
神經再生醫學專題
16:00-16:20
A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SCA6: Splice-Isoform-Specific RNA Interference
宋秉文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16:20-16:40
啟動腦內干細胞參加腦修復可行性探討
段維明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16:40-17:00
胚胎干細胞應用于治療巴金森式之疾病治療 – 以大鼠為模式建立定量化運動功能改善分析評估系統
劉青山
彰化基督教醫院
17:00-17:20
Clinical Trials of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Chronic Human Spinal Cord Injury
鄭宏志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修復科
17:20-17:40
干細胞修復神經損傷的臨床基礎研究
馬杰
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
17:40-18:00
討論
18:30-20:00
歡迎晚宴

4 日
學科發展及脊髓神經修復專題
8:00-8:20
神經修復學成就、障礙、誤區、方向細胞治療原則
黃紅云
燕達醫院神經修復學中心
8:20-8:40
髓損傷的神經修復學臨床干預時機和
孫天勝
北京軍區總醫院全軍創傷骨科研究所
8:40-9:00
脊髓損傷施旺細胞移植長期隨訪結果
馮世慶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骨科
9:00-9:20
脊髓損傷嗅鞘細胞移植長期隨訪結果
盧明
湖南省長沙市163 醫院神經外科
9:20-9:40
脊髓損傷嗅鞘細胞移植治療經驗和體會
鄭遵成
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骨科
9:40-10:00
脊髓損傷綜合神經修復治療長期隨訪研究
朱輝
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脊髓損傷治療中心
10:00-10:20
脊髓損傷嗅鞘細胞移植長期隨訪觀察
賀西京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骨科
10:20-10:40
脊柱脊髓損傷功能重建與全面康復----脊
李建軍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
10:40-11:00
討論
11:00-11:10
茶歇
周圍神經修復專題
11:10-11:30
周圍神經嫁接術對脊髓損傷功能修復的價值
張少成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骨科
11:30-11:50
組織工程對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研究
敖強
清華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疾病研究所
11:50-12:10
討論
12:10-13:00
午餐
兒童神經修復學專題
13:00-13:20
兒科神經修復特點
欒佐
海軍總醫院兒科
13:20-13:40
智障兒童細胞治療長期隨訪
李安民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13:40-13:50
討論
13:50-14:00
茶歇

間充質細胞、組織工程專題
14:00-14:20
臍帶間充質細胞的臨床應用現狀和展望
韓忠朝
天津南開大學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4:20-14:40
臍血細胞臨床應用實踐
滿勇
河南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14:40-15:00
神經修復學中組織工程基礎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前景
徐群淵
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15:00-15:20
討論
15:20-15:30
茶歇
神經調控、神經修復術、認知專題
15:30-15:500
神經調控的神經修復價值
欒國明
北京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
15:50-16:10
吞咽障礙的生物力學變化及電刺激治療
王興林
解放軍總醫院理療科
16:10-16:30
疼痛神經修復學:疼痛治療的革命?
陳琳
燕達醫院神經修復學中心
16:30-16:50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unctions after human brain restoration
陳昭燃
首都醫科大學
16:50-17:10
討論
17:10-17:20
茶歇
17:20-18:20
大會發言和workshop
18:20-18:30
閉幕式
18:30 -19:30
晚宴
19:30-21:30
中國神經修復學會籌委會及特邀專家座談會
四、大會報到時間
2010 年12 月3 日(周五)下午-----4 日(周六)全天為正式開會時間
京外參會代表報到時間為2010 年12 月2 日(周四)全天及3 日(周五)下午2 點前
駐京地區代表報到時間為2010 年12 月3 日(周五)下午2 點前
五、會議報到地點及乘車路線
會議地點:北京東燕郊開發區思菩蘭西路燕達國際健康城 燕達國賓大酒店
乘車路線:
1、乘飛機到達首都機場12 月2 日(周四)機場安排專人接機
2、乘火車到北京換成北京地鐵1 號線到達大望路東南出口,出站后向東約150 米930
公交車站,12 月2 日(周四)和3 號(周五)上午根據報名情況確定接人時間和車次,
4 號(周六)早晨7:20 專車接人
六、會議費用
1、參加會議代表,住宿由會務組統一安排,費用自理。在11 月28 日前報名者,會務
組根據名單提供會議資料和午餐,未報名來參加會議者恕不接待。
2、免收會議注冊費。
七、聯系方式:
大會秘書組:
覃瓊逸 電話:15803363390 Email:joyce@ephh.com
惠國浩 電話:18601278217 Email:yandayanjiuyuan@126.com
郭江鳳 電話:13810863147 Email:ianr998@gmail.com
尹磊 電話:15531657577 Email:herve119@gmail.com
郭珍菱 電話:04-7238595ext4751 email:97026@cch.org.tw
八、中國神經修復學高峰論壇征文:
1. 征文內容:
難治性神經相關疾病(包括:眼科,耳科,口腔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泌尿
外科、小兒科、中醫針灸推拿神經康復等)以及與神經系統有關的難治性疾病的神經修
復(腦神經、脊髓神經和周圍神經)專題研討:
⑴神經創傷后功能重建與修復專題(長期昏迷、偏癱、失語、智障、癲癇,小兒腦癱、
精神醫學與神經修復等);
⑵脊髓脊柱專題(脊髓及脊神經損傷或疾病修復、替代和再生等;脊柱結核合并神經損
傷的治療與康復;馬尾神經損傷修復治療、神經元性膀胱等);
⑶腦血管病后神經修復專題(腦出血、腦梗塞、血管性癡呆、老年癡呆等);
⑷神經免疫性疾病(ALS 等運動神經元病、強直性脊柱炎、多發硬化、肌無力、肌營養
不良等);
⑸缺血缺氧性疾病修復專題;
⑹中醫針灸、推拿與神經修復專題;
⑺顱神經損害修復專題(視神經損害,神經性耳聾,面癱等);
⑻周圍神經缺血性損害修復專題(糖尿病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末梢神經炎等)
⑼神經干細胞基礎研究專題
⑽神經修復學學科建設
⑾細胞研發與應用專題
2. 征文要求:(1)2010 年11 月20 日以前未正式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過的論
文均可應征;(2)凡報送參加年會交流的論文,需提交論文全文或中英文摘要(300~800
字),并請按上述論文分類注明論文類別(請自留底稿,恕不退稿);(3)應征論文摘要
強調科學性,要求論點明確、敘述清楚、文字精練,不征集一般性體會的文章;(4)格
式要求: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文稿順序為題目、作者姓名、單位、聯
系方式(郵編、聯系電話)、摘要內容,具體要求及投稿模板下載參見網頁http:
//www.ianr.org.cn/new.asp?id=1126;(5)請于截稿日期前投稿,過期恕不受理;(6)
其他有關事宜,請與組委會聯系。
3. 投稿方式:網上征文與報名發送e-mail 至ianr998@gmail.com 來稿時請注明您希望
文章被推薦發表的雜志(CELL TRANSPLANTATION,FRONTIERS OF
NEURORESTORAT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或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4. 大會截稿日期: 2010 年11 月20 日(其中CELL TRANSPLANTATION 神經修復學
專刊截稿日日期為2010 年12 月20 日)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9年全國白血病、淋巴瘤學組會議簡介


http://www.apsc.com.hk

2009年6月19日-6月21日全國白血病、淋巴瘤學組會議于上海圓滿結束,這是近年來國內召開的專業學術水平高、規模較大的一次白血病淋巴瘤會議。國內外淋巴瘤臨床、病理、基礎、藥學等領域專家、學者400余人參會,各領域著名專家30余人就白血病、淋巴瘤的規范診治及研究新進展,一些少見淋巴瘤診治進展等方面進行了專題報告。美國、西班牙、香港、澳大利亞等國家血液專家也在大會上做了精彩報告。筆者有幸參加會議,收獲頗豐,現簡述如下:
大會報告的專題包括: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報告、免疫低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診斷及其評估、地昔它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FC方案的臨床應用、2009美羅華全球論壇治療慢淋部分回顧、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干擾素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進展、2009 NCCN-NHL部分點評、T-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NK細胞淋巴瘤的臨床診治、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診治指南解讀、IL-11在白血病化療后支持治療中的應用、rhTPO用于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治療、非清髓移植相關問題的探討、造血因子在臍帶血移植中的臨床應用、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診治、硼替佐米研究新進展、楷萊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南解讀、經驗性抗真菌治療策略、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治療、GM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抗感染治療新進展、粒缺發熱患者的抗感染治療等。
本次大會中,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專家達成共識,根據具體病人情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類型不同,治療方案個體化、分層治療是基本原則。通過分層治療讓患者得到最佳治療。
目前白血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聯合化療、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非清髓造血干細胞移植、半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臍血干細胞移植、自體干細胞移植、生物靶向藥物治療、誘導分化治療、誘導凋亡治療、免疫治療等。相當部分患者通過上述治療達到了治愈或長生存,治療效果令人振奮。
淋巴瘤治療包括多種選擇,如手術、化療、放療、干細胞移植等。對于淋巴瘤來說,因為它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除個別病變局限(早期/Ⅰ期)者在治療上選擇放療或手術外,大部分患者首先應該以全身化療為主。做手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取得病理,明確診斷。
隨著科學的進步,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療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給更多的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因此,白血病淋巴瘤已經告別無法治療的時代,我們要有信心戰勝它、治愈它!只要堅持規范治療,定期復查,就完全有可能在治療結束后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神經外科學基礎研究概況


http://www.apsc.com.hk

洪微1 李震2 楊學軍3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 100085
2 暨南大學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510632
3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 300052
通訊作者:洪微(email: hongwei@mail.nsfc.gov.cn)
本文發表于: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9,9(6):522-525.
本文概述了2009年度神經外科學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科學基金)的受理、評審、和資助情況,通過對該領域申請和受資助項目的分析,反映神經外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謹供從事神經外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在申報科學基金時參考。
1 神經外科學領域項目申請情況
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生命科學部受理各類基金項目數40116項,占基金委全部受理項目總數的41.04%,其中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以下簡稱青年基金)、地區科學基金(以下簡稱地區基金)三類項目數38395項,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22.37%。神經外科學所歸屬的臨床醫學基礎Ⅰ學科(以下簡稱臨床Ⅰ)當年受理各類科學基金項目總數5275項,其中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地區基金三類項目數5173項,較上年增加27.14%。
臨床Ⅰ學科下屬12個分支學科,神經外科學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2009年度申報神經外科學代碼的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地區基金共583項,占學科項目總數的11.27%,與2008年(410項)相比增長42.20%,詳見表1。從神經外科學代碼的申請量來看,其增長率達42.20%,顯著高于臨床Ⅰ學科項目總數的增長率(27.98%);其中,以青年基金申請量的增長最為顯著,達126.02%,顯示了神經外科學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的活躍和潛力;另外的可能原因是:一、2008年始基金委對作為人才類項目的青年基金從資助策略上進行了調整,提高其資助率,降低資助強度,吸引和鼓勵了青年人申請;二、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1]的頒布,對申請人資格有新的規定,使更多的青年人具備了資格。
神經外科學申請項目的研究內容涉及腦血管病、神經系統腫瘤、功能神經外科、神經損傷與修復、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方面。也有部分項目其研究內容屬神經外科學范疇,但申報了臨床Ⅰ學科的其它代碼,如創傷外科學,或其它學科的申請代碼,如腫瘤學、神經生物學等。
表1 2009年臨床醫學基礎Ⅰ學科及其下屬神經外科學代碼
各類基金項目申請概況
* 2009年本學科無聯合基金申請的相關領域

項目
類別
重點項目
杰出青年
海外港澳青年
聯合基金
國際合作
合計
面上項目
青年基金
地區基金
合計
臨床Ⅰ-09
3621
1306
246
5173
54
30
13
0*
5
5275
臨床Ⅰ-08
2912
940
190
4042
41
32
14
7
13
4149
臨床Ⅰ增長率(%)
24.35
38.94
29.47
27.98
31.70
-6.25
-7.14
-
-6.15
27.14
神經外科學-09
396
165
22
583
9
2
1
0
0
595
神經外科學-08
317
73
20
410
2
1
0
0
2
414
神經外科學增長率(%)
24.92
126.03
10.00
42.20
350
100
-
-
-
43.72
2 2009神經外科學領域資助情況
2009年度臨床Ⅰ學科及其下屬神經外科學各類項目資助情況參見表2。資助項目總數較2008年增長12.48%,其中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地區基金資助項目數分別增長8.73%、21.82%、20.00%;但與項目申請數量的增長率相比,資助項目數的增長率均低于同類項目申請數量的增長幅度。其資助率為:面上項目9.68%(計入小額項目后資助率為10.50%),青年基金、地區基金分別為16.46%、19.72;與2008年相比,三類項目的資助率均不同程度降低,面上項目資助率降低12.86%(計入小額項目,資助率降低12.72%),青年基金、地區基金分別降低13.23%、1.94%。該三類項目平均資助強度分別為31.28萬元、20.03萬元、24.05萬元。
2009年度神經外科學項目申請和資助在各研究方向上的分布參見表3
表2 2009年臨床醫學基礎學科各類基金項目資助情況

項目類別
面上項目
青年基金
地區基金
重點項目
杰出青年
海外港澳青年
聯合基金
國際
合作
合計
臨床Ⅰ-09
333
+26
201
42
7
2
2
0
0
613
臨床Ⅰ-08
307
+25
165
35
7
1
2
1
2
545
神經外科學-09
41
25
8
3
0
0
0
0
77
神經外科學-08
34
11
5
1
0
0
0
0
51
+為小額項目數量
表3 2009年度神經外科學項目申請和資助在各研究方向上的分布
研究方向
申請項目數
資助項目數
損傷、修復、移植
196
18
腦血管病
169
30
神經系統腫瘤
165
23
功能神經外科
53
3
合計
583
74
3 從項目申請和資助情況分析神經外科學基礎研究的現狀和熱點
(1)神經系統損傷、修復、移植
從項目申請量看,有關神經損傷、修復、移植的項目在神經外科學下屬各分支代碼中最多(196項),研究對象依次為腦、脊髓、顱神經以及外周神經,研究內容包括損傷機制、保護及修復手段的探討。
腦損傷機制研究方面,顱腦創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的繼發性損害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2]。圍繞損傷后復雜的級聯反應: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免疫反應等,以及上述級聯反應所導致的以神經細胞凋亡為主要特征的病理損害而展開[3],主要集中于以下內容:內源性腦損傷因子的大量釋放(興奮性氨基酸、氧自由基、細胞因子等)、胞內鈣超載、膠質細胞與神經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神經細胞的凋亡、神經遞質的紊亂,探討其所涉及的信號通路分子、不同信號通路間的交叉對話(cross-talk)、miRNA調控。近年來對TBI病理過程中的神經免疫學和神經內分泌學機制是研究熱點。如,創傷后小膠質細胞的激活,釋放多種炎性因子,在繼發性腦水腫中的重要作用[4-5];腦損傷早期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大量釋放到損傷局部腦組織和外周血中[6],HMGB1 可與多種免疫細胞尤其是巨噬細胞和腦膠質細胞表面受體(主要是Toll樣受體,Toll Like Receptor-4,TLR4)結合,引起大量炎癥因子釋放,導致嚴重的炎癥反應發生[7],它還能與很多炎癥因子結合(如IL-1, TNF-alpha)從而放大炎癥因子信號[8]。腦損傷后的繼發損害,除了神經細胞凋亡,自噬長時間的激活也是近來關注的方向,星形膠質細胞在缺氧誘導下的自噬激活,可能是TBI神經元慢性損害的原因[9]。遺傳因素在TBI反應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重視,遺傳背景可能是個體、種系對創傷產生不同反應的重要因素。研究應激、炎癥反應、免疫反應、修復相關的某些特殊基因及其單核苷酸多態性,它們與損傷輕重、傷情演變和轉歸、修復之間的關系也是TBI研究的熱點[10]。
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的日益成熟使TBI蛋白質組學研究初現成果,一些課題組在前期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篩選到差異表達蛋白,從TBI損傷和保護分子機制的整體出發,確立關鍵途徑和分子,為TBI機制探討和創傷后腦保護研究提供重要的介入點。近年來miRNA和基因表達譜在TBI中的研究也成為熱點。但需要指出的是,許多申請項目以蛋白質組或miRNA篩選作為項目的研究內容,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也沒有無相應前期研究基礎和初步結果,是難以得到資助的。
損傷后神經再生修復及功能重建仍是神經科學的重大難題之一,近年來對內源性神經保護機制的研究成為前沿。如誘導內源性干細胞增殖、分化和遷徙、內源性抗氧化劑的神經保護作用、亞低溫啟動內源性神經保護機制、內源性蛋白對中樞神經元的正常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等[11-12]。內源性神經保護機制的探索有助于促進損傷后神經的自我修復,將具有更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13-14]。細胞移植仍是目前有關神經損傷修復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申請項目中占較高比例。移植細胞的種類涉及神經干細胞、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脂肪干細胞、內皮祖細胞、骨髓單個核細胞、真皮多能干細胞等。目前研究的焦點是:移植干細胞很難達到理論上的增殖、遷移、定居、分化、整合,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如:移植干細胞在體內的分布是移植干細胞與損傷局部微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受多種因子和多種因素影響,缺乏供其生長和分化的良好的微環境;新生神經元不能整合到宿主的神經網絡形成有功能的神經元。針對上述關鍵環節,多數申請項目圍繞以下內容:生物組織材料為主的微環境的優化;構建帶有血管生發網絡的、富含神經干細胞的三維功能性神經組織;運用基因轉染、轉基因技術誘導干細胞定向分化、突觸生長等。原位誘導內源性神經干細胞進行神經修復是該領域國際上的熱點和重點。有關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神經修復,需要解答其外傷后遷徙規律;需要尋找更多的標記物,從而結合分子影像學技術進行活體標記,實現外傷后內源性干細胞的活體動態觀察;外源性信號(移植的干細胞和/或營養因子)改變了宿主腦組織微環境,這種改變對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分化、遷徙的影響也有待闡明。
(2)腦血管病的機制和防治研究
腦血管病的申請項目主要涉及腦缺血、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腦積水、腦血管畸形、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血流動力學等方面。主要圍繞血管病變和腦損傷兩方面展開研究。有關腦損傷研究其與第(1)部分損傷修復研究類似之處,這里不再贅述。
目前的腦缺血研究主要集中于增加神經保護和減少神經細胞死亡,特別是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的探討、缺血預適應、缺血后適應、后處理的保護作用及相關機制,所關注的靶分子或靶基因為氧化應激反應、炎癥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的受體、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凋亡相關基因及其相關的信號通路分子[15-16],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谷氨酸R2受體(GluR2)等氨基酸受體基因,TLR4信號通路分子,泛素-蛋白酶體途徑的關鍵蛋白,TNF-α、IL-1β等炎癥相關基因,HSP70、HSP27等熱休克蛋白以及Bax、bcl-2、caspase-3、Fas、c-fos、p53等凋亡相關基因[15-16]。隨著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一些新基因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效應及其可能的保護作用不斷得到發現。腦缺血預適應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強有力的神經內源性保護現象,缺血預適應相關新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機制研究,可能為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找到新的突破口。腦缺血免疫炎癥損傷發病機制的研究是腦缺血研究的前沿領域,今年較去年相比,有更多申請項目涉及這一前沿領域,如新T細胞亞群在腦缺血免疫炎癥損傷中的作用、對血腦屏障功能和神經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影響等[17]。
促進缺血損傷區的血管新生和改善局部血流灌注以利于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是腦缺血研究的的另一條思路。腦缺血誘發的內源性微血管生成,尚不能完全代償腦組織的低灌注狀態,因此,研究外源性誘導的微血管生成、側枝循環形成以改善改善腦灌注、腦缺血后的神經功能,同時腦微血管生成亦增強神經元細胞存活、促進突觸發生和神經元再生,并清除壞死病灶[18]。目前研究主要是通過藥物誘導、基因轉染血管生成相關的因子,以促進外源性血管新生。盡管如此,如何誘導穩定的功能性血管新生是一個挑戰。
腦梗死的研究重點除了集中在梗死灶局部和周邊腦組織,近來也關注梗死灶遠隔部位的繼發性損害的機制(包括中腦、丘腦、海馬和紋狀體等),這對于闡明卒中后神經功能恢復困難的原因,促進卒中后神經功能恢復有重要臨床意義[19-20]。研究內容涉及細胞凋亡引起的遲發性細胞死亡、軸突退行性改變、神經營養障礙、神經生長抑制因子增加、局部腦血流減少、神經遞質調節失衡和蛋白合成抑制等多種因素[21-22]。
腦血管病方向的其它申請項目主要涉及: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以內皮細胞、泡沫細胞為對象,探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基因多態性與易損斑塊的關系等。顱內動脈瘤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其發病的遺傳因素,但目前尚未找到相關性很強的基因。
(3)功能神經外科學
功能神經外科研究的申請項目在神經外科學中所占比例最少,僅占9.09%。
主要是借助電刺激、伽馬刀或其他一些物理治療手段進行癲癇、藥物成癮、抑郁癥、強迫癥、肥胖癥治療的實驗研究,并探討其涉及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電生理學變化;還有一些有關神經導航、解剖學、功能磁共振的申請項目。
(4)神經系統腫瘤
自2008年實行新申請代碼,因腫瘤學有專門的學科,未在神經外科學的下屬代碼中設立該分支方向,但2008、2009年均有以神經系統腫瘤為內容的項目申報了神經外科學代碼。從申請項目的數量上尚不能反映神經系統腫瘤申請量的全貌,但從研究內容上也能體現近年來神經系統腫瘤研究的現狀和熱點。該部分內容將在同期另一篇文章中介紹。
4 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一些具有良好前期研究基礎、瞄準國際前沿、體現基礎和臨床密切結合的申請項目呈增多趨勢,但多數項目仍然停留在移植研究的層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跟蹤熱點問題,不斷變換研究方向,缺乏對研究方向的凝練,不能堅持在某一研究方向上開展系列研究;項目選題不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缺乏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進行選題、立題,而是圍繞高新技術,為了申請項目而研究;在申請書撰寫上,立項依據僅僅是參考文獻的羅列,缺乏對研究現狀的深入分析和對科學問題的凝練,缺少合理的科學假說;項目題目過大,研究目標不明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申請書未按撰寫提綱要求撰寫,如缺乏研究技術路線和可行性分析、申請者簡歷不全、發表論文書寫不規范、個別發表論文排名有誤、不真實等。
(作者聲明:本文的任何轉載需經作者同意,引用需注明出處)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9年10大醫學突破:艾滋病疫苗初露曙光


http://www.apsc.com.hk

  李濤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臨近年底,按照慣例,美國《時代》周刊又評出了2009年十大醫學突破,艾滋病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美國解除干細胞研究限制等新發現和重大醫學事件均榜上有名。
1.乳腺癌X光造影檢查術新規定
11月,美國政府醫療顧問小組對乳腺癌篩查規定進行例行信息更新。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認為,女性從50歲開始做乳腺X光檢查即可,而不是原來的40歲,檢查頻率也應由以前的一年一次改為兩年一次。
2.艾滋病疫苗初露曙光
9月,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對兩種原有疫苗混合而成的新疫苗進行了測試,共有1.6萬名志愿者參與。結果表明,這種新疫苗可使接種者感染艾滋病風險降低31%,這是研究者首次證明疫苗能夠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3.美國解除干細胞研究限制
3月9日,奧巴馬推翻了小布什政府于2001年做出的禁止聯邦經費資助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規定。雖然國會仍有一項法令禁止科學家利用聯邦經費培育新的胚胎干細胞系,但政府已于12月2日認可了首批13個人體胚胎干細胞系,允許科學家將其用于聯邦資助的研究活動,國立衛生研究院還在對數百種干細胞系進行評估。
4.甲型H1N1流感疫苗
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苗成為美國以及北半球其他所有國家的“香餑餑”。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10月份的頭幾周,美國到處都出現了等候注射疫苗的“長龍”。
5.皮膚細胞克隆生物
7月,中國科學家使用成年老鼠的皮膚細胞成功克隆出了具有繁殖能力的老鼠。這是第一次利用iPS細胞創造出生物。這一結果首次證明,成年動物的身體組織可以變為各種細胞結構。新方法無需從胚胎中提取細胞,避免了倫理和道德方面的爭議。
    6.前列腺癌篩查不能明顯降低死亡率
3月,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一項歷時10年、涉及7.6萬名男性的研究揭曉,觀察結果表明,篩查和早期檢測并不會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7.孤獨癥基因或被找到
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造成孤獨癥的“疑兇”———5號染色體的變異。5號染色體變異是15%的孤獨癥患者的主要病因。
8.骨質疏松癥新藥問世
當前,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破骨細胞的功能來發揮作用。目前,一種正接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審查的新藥denosumab卻另辟蹊徑———它能直接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
9.老年癡呆癥新基因被找到
9月,科學家再次“揪出”了3個可能引發老年癡呆的新基因。
10.褐色脂肪有助減肥
4月,瑞典研究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撰文指出,現今成年人擁有的褐色脂肪量明顯超過之前的估計。其他研究也發現,瘦人擁有的褐色脂肪數量遠遠多于胖人,而且褐色脂肪細胞在低溫環境下更活躍。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9北京聽力論壇圓滿結束


http://www.apsc.com.hk

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主辦,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耳鼻喉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承辦,丹麥耳聽美公司和北京麥德森公司聯合協辦的“2009北京聽力論壇”于2009年11月21日在北京同仁醫院圓滿結束。與會代表150余人,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山東、湖南、湖北等16個省市和自治區。
本次會議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龔樹生教授和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組長黃麗輝教授主持,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詞,并作了題為“聽力學建設的思考”的專題報告,從臨床聽力學、基礎聽力學和社會聽力學等方面對我國聽力學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呼吁大家都來關心聽力學這門“方興未艾,充滿魅力”學科的發展。國內著名的資深聽力學專家南京醫科大學卜行寬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吳展元教授、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李興啟教授應邀出席了本次論壇,并在會上做了精彩的發言。會議還邀請了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國際聽力學雜志》總編Jackie L. Clark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州聾兒早期干預和康復項目“THERAPY 2000”項目負責人Lucy Liu博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李華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謝鼎華、解放軍總醫院楊仕明、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陳振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龔樹生、劉博、張華、莫玲燕、陳雪清、黃麗輝等教授做了專題報告,內容涉及聽力學的眾多領域,包括:噪聲下言語認知、內耳發育及毛細胞再生、骨髓基質干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初步觀察、耳聾基因治療的挑戰與未來、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新里程及思考、聾兒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人工植入聽器的進展、國家貧困聾兒康復救助項目進展介紹、大前庭水管綜合征臨床診療的挑戰與思考、助聽器新技術導讀、中樞聽覺認知研究的臨床應用進展、人工耳蝸術前、術中及術后評估、聽障兒童的超早期干預等。
圍繞聽力學相關基礎和臨床的各個領域,專家們闡述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發展方向。美國Jackie L. Clark教授和Lucy Liu博士就聾兒言語認知和早期干預、早期康復介紹了美國的經驗及最新研究成果;專家們分析了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普遍(電生理)篩查、目標人群篩查和兒童保健普遍開展聽覺行為篩查的“三足鼎立”篩查策略,以期使每個新生兒及嬰兒都有接受聽力篩查的機會;在聽力診斷及干預方面,認為心理物理檢查及聽覺注意問題非常重要,國內在行為測聽、言語測聽及中樞聽覺認知檢測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聽力儀器及設備的校準和專業人員資質的認定方面有待規范;在內耳毛細胞再生、干細胞植入和耳聾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展示了我國基礎聽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前庭水管綜合征臨床診療的挑戰與思考”和“聽力障礙兒童的超早期干預”在代表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會上還介紹了國家貧困聾兒康復救助項目即“中國殘聯貧困聾兒人工耳蝸、助聽器搶救性康復項目”,該項目中央財政計劃投入四億多元人民幣,從2009年—2011年,將為1500名1~5歲重度、極重度聾兒免費植入人工耳蝸,并提供術后康復訓練經費,將2012年底前完成術后康復訓練任務;為9000名0~6歲聾兒免費配發助聽器,提供康復訓練經費補貼。這是六十年來中央財政救助殘疾人康復項目投入最多的一次,該項目的實施將對貧困聾兒的救助起到積極的作用。
最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卜行寬教授和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長助理劉博教授分別作了總結性發言,對本次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為我國聽力學工作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在此基礎上不斷開拓思路,促進我國聽力學更好更快的發展。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9北京聽力論壇


http://www.apsc.com.hk

(from left to right, in the dress circle:卜行寬教授,韓德民教授,Clark 教授,劉博士,張華醫師)
11月21日(星期六)
時間項目演講者 8:00—8:10 大會開始,來賓介紹龔樹生 8:10—8:30 北京同仁醫院領導致辭韓德民院長 8:30—9:00 我國聽力學的發展方向韓德民(北京同仁醫院) 9:00—9:30 聽覺與認知功能 Jackie L. Clark(國際聽力學雜志) 9:30—10:00 內耳發育及毛細胞再生李華偉(復旦大學眼耳鼻喉醫院) 10:00—10:30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植入進展謝鼎華(中南大學湘雅二院) 10:30—11:00 耳聾基因治療的挑戰與未來楊仕明(解放軍總醫院) 11:00—11:30 聽力篩查新里程—動態與思考卜行寬(南京醫科大學) 11:30—12:00 早期干預和早期康復 Lucy. Liu(美國達拉斯T2000研究所) 12:00—12:30 討論及總結李興啟(301)、吳展元(武大人民醫院) 12:20—13:30 午餐 13:30—13:50 人工聽覺技術龔樹生(北京同仁醫院) 13:50—14:10 全國貧困聾兒救助項目實施近況陳振聲(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 14:10—14:30 大前庭水管綜合癥臨床診療的挑戰劉 博(北京同仁醫院) 14:30—14:50 最新助聽器技術張 華(北京同仁醫院) 14:50—15:10 中樞聽覺研究進展莫玲燕(北京市耳研所) 15:10—15:30 人工耳蝸術前、術后及術中評估陳雪清(北京市耳研所) 15:30—15:50 聽障兒童的超早期干預黃麗輝(北京市耳研所) 15:50—16:30 討論及總結龔樹生(北京同仁醫院)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8歐洲腫瘤內科年會對話淋巴瘤


http://www.apsc.com.hk

本屆ESMO大會淋巴瘤領域的研討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多發性骨髓瘤(MM)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治療的新認識上。新藥治療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仍然是MM治療領域備受關注的焦點,CLL治療指征的提出也令人耳目一新。 MM

新藥治療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治療復發或難治MM的有效率為14%~48%。TD(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的客觀有效率(ORR)為45%,對30%的沙利度胺單藥無效患者仍有效,已成為常規化療或大劑量化療(HDT)后復發低危患者的常用方案。

TD和TAD(TD+多柔比星)方案誘導治療的初治患者,其ORR和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完全緩解(CR)率均優于VAD(長春新堿+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TD+順鉑+多柔比星+環磷酰胺+依托泊苷(DTPACE)用作解救方案。TCD(TD+環磷酰胺)方案效好、低毒、方便,較受歡迎。

對老年患者,MPT(美法侖+潑尼松+沙利度胺)方案的療效優于2周期VAD方案+美法侖100 mg/m2+干細胞支持。對年齡>75歲老年患者,中劑量MPT方案效果較好,毒性少;TD方案治療的有效率高于MP(美法侖+潑尼松)方案,但患者生存獲益不大。

沙利度胺已試用于維持治療。雙次ASCT后沙利度胺維持治療者的3年無事件生存(EFS)率和4年總生存(OS)率均顯著提高。單次ASCT后,沙利度胺+潑尼松維持治療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延長,2年和3年的OS率也略優于潑尼松單藥。

來那度胺

來那度胺單藥治療難治MM患者的部分緩解(PR)率為17%~29%,對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耐藥或難治患者也有效。聯合地塞米松可提高有效率、延長疾病進展時間(TTP)和OS,可消除t(4;14)和13號染色體缺失等不良預后因素影響。聯合化療對復發難治患者療效顯著,但毒性明顯。

對初治患者,RD(來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較TD方案更安全有效。對年齡>65歲的患者,MPR(MP+來那度胺)方案治療的有效率為81%,CR和VGPR率分別為24%和48%,1年EFS和OS率分別為92%和100%。

硼替佐米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對復發難治患者的療效顯著,硼替佐米單藥的療效優于大劑量地塞米松,可顯著改善ORR、TTP和OS,一線治療的ORR為40%,CR+接近CR(nCR)率為10%;聯合地塞米松作為預處理方案進行ASCT的療效顯著,且不影響干細胞采集質量。VMP(MP+硼替佐米)方案一線治療老年患者,ORR和CR+nCR率分別為89%和43%,中位TTP顯著延長,疾病進展風險減半,OS改善。

新藥聯合治療

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對初治患者療效顯著,優于TD方案。VMPT(硼替佐米+沙利度胺+MP)方案對復發患者療效顯著。硼替佐米與來那度胺有協同作用,聯合治療對難治MM患者的ORR為58%,CR+nCR率為6%,對初治MM患者的有效率為97%,CR+VGPR率為35%。

新藥聯合可能成為骨髓瘤治療的主要方案,但藥物毒性可能疊加。

新型靶向藥物如熱休克蛋白(HSP)抑制劑、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carfilzomib等不斷問世,但其療效、最佳用藥順序、聯合治療策略等尚待闡明。



ASCT治療

ASCT在MM治療中的價值

HDT-ASCT已成為年齡<65歲、腎功能正常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近年來相關臨床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隨機分組的時機(確診時或誘導治療后)和ASCT時機選擇有關。多數臨床研究證實,ASCT可提高OS率和CR率,ASCT患者的PFS和OS均優于常規化療者。常規化療的療效因新藥的應用而得到提高,有望縮短與HDT-ASCT的PFS差距。建議采用新的CR、nCR和VGPR等療效評價標準。

上世紀80年代,阿肯色(Arkansas)研究組首次提出雙次增強化療+ASCT的概念,其后,法國IFM研究組發現,首次ASCT達到CR或VGPR的患者未從雙次ASCT中獲益。但迄今為止,多數研究傾向于雙次ASCT更有效。

ASCT前后的新藥治療

ASCT前的誘導治療中,TD方案或TAD方案誘導治療的有效率和VGPR率優于地塞米松或VAD方案,但CR率≤10%。針對TCD方案的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初步結果顯示,在ASCT前后應用TCD方案均可獲得較高的CR率。

Ⅱ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ASCT前應用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誘導治療的有效率為66%~88%,CR+VGPR率為22.5%~31.0%,可與單次ASCT媲美,ASCT后患者的CR+VGPR率達55%,優于VAD方案,且患者耐受性好,僅周圍神經病變較VAD方案略高,VD方案治療不影響干細胞采集。因此,VD方案可作為ASCT前的標準誘導方案之一。

RD方案治療初治MM的總有效率為91%,CR+VGPR率為56%,ASCT前患者的2年PFS率和OS率分別為83%和92%。來那度胺+大劑量地塞米松與+低劑量地塞米松的療效比較顯示,在年齡<65歲的患者中,低劑量地塞米松組的近期OS率較高。

含新藥方案改善了ASCT前誘導治療的療效, TD或VD方案中增加第三種藥物可能進一步提高療效,但能否延長患者的PFS和OS尚待進一步明確。

4項有關沙利度胺維持治療的隨機臨床研究顯示,沙利度胺維持治療可提高患者的CR率和CR+VGPR率,延長PFS,其中3項研究顯示OS顯著延長,但最適治療時間不明確;13號染色體缺失者獲益較少。硼替佐米和來那度胺維持治療有可能消除細胞遺傳學異常對預后的不良影響,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新藥可否替代ASCT?

新藥一線治療顯著改善了不宜行ASCT患者的預后,尤其是老年患者。法國IFM和意大利研究組的研究顯示,在年齡>65歲的患者中,MPT方案治療組的有效率和PFS均優于MP方案,接近HDT-ASCT的年輕患者,OS延長。故建議MP方案不再作為老年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

VISTA研究顯示,MPV(MP+硼替佐米)方案治療組的有效率顯著優于MP方案組,CR率為35%,甚至高于HDT患者。來那度胺治療也顯示較高的CR+VGPR率,并延長PFS。有研究者提出,ASCT也許可不再作為MM一線治療選擇,但應在新藥治療的最初數月采集干細胞備用,以進一步探討ASCT聯合新藥一線或解救治療的意義。



CLL

治療指征

本次大會提出了CLL的治療指征:①無明顯感染征象的發熱、極度乏力、盜汗、體重減輕;②骨髓功能異常導致的進行性貧血或血小板減少;③巨大淋巴結腫大或淋巴結進行性腫大,巨脾或脾臟進行性腫大;④自體免疫性血細胞減少,激素無效;⑤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迅速增加(倍增時間<6個月),明顯低丙球蛋白血癥或白細胞計數升高。不符合上述任何指征者可暫緩治療。

對早期(Binet A,Rai 0)CLL患者,治療可延緩疾病進展,但無生存獲益。尚需明確哪些具有不良預后因素的早期患者可從早期治療干預中獲益。部分中期(Binet B,RaiⅠ/Ⅱ)患者呈惰性病程,可暫不治療,但多數中期和晚期(Binet C,RaiⅢ/Ⅳ)患者需治療。



治療策略

苯丁酸氮芥可緩解癥狀,能否影響自然病程尚存爭議,僅用于不耐受強烈化療者。氟達拉濱是治療CLL的有效藥物,可提高CR率、延長PFS,但不延長OS。氟達拉濱聯合其他藥物可提高療效,但對17p和11q缺失的患者療效較差。

阿侖單抗治療CLL的有效率為40%~89%,對初治患者更佳,對氟達拉濱耐藥患者也可能有效。阿侖單抗聯合激素或氟達拉濱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

移植前獲得CR是患者接受ASCT的必要條件。化療耐藥及有不良預后因素的患者,ASCT療效差。ASCT不能治愈CLL,但可延長部分患者(對化療敏感、無不良預后因素、在病程早期進行移植者)的生存時間。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治愈率為40%,但移植相關死亡率高,僅對難治、一般狀況允許、愿承擔治療風險的CLL患者建議異基因移植,宜采用減低劑量強度的預處理方案。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08年世界醫學生物學研究的一些主要進展


http://www.apsc.com.hk

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實踐是醫學進步的源泉。創新和實踐是醫學科學發展的根本。2008年醫學生物學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最近Nature,Science,Times,Scientific American,Discovery,New Scientist等雜志紛紛評選出今年重大的醫學成就。以下是2008年世界醫學生物學研究的一些主要進展,共110項:
人工骨髓
美國michigan大學的科學家將骨髓基質細胞和造骨細胞播種在一種高分子材料構建的三維多孔的柵格支架上。它可以持續生產血液干細胞和免疫B細胞。它既可以提供輸血用的血液,又可產生免疫細胞抵抗細菌感染和癌細胞侵襲(EurekAlert 2008-12-22) DNA分離機制
DNA分離是有絲分裂的遺傳的基礎。哈佛大學Garner EC及其同事最近發現,ParR、ParM和ParC三種蛋白質是DNA分離的關鍵: ParR/ParC復合與染色體上的ParM結合,形成絲狀紡錘體。并將DNA放開,以完成細胞的有絲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對人們認識細胞的有絲分裂和遺傳物質復制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而且對一些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和發現亦具有重要價值。(Science 2008-12-5) 人工生命
人造生命分為三個階段: 人工合成DNA,重組成完整的基因組,再轉移至剔出遺傳物質的“空細胞”中,最后轉變成活細胞。美國克雷格 文特爾已經完成前兩個階段,合成了58297萬個堿基對,組成了580個合成基因,形成一個基因組,目前正在轉移到只有膜而無細胞核的“空”細菌中,以創造全新的細菌。這一研究將使人類人工合成生命成為可能(Science,1月份)。此外,哈佛大學斯德斯泰克,在15屆國際生命起源研討會上也宣稱,他們也已在建立了一種單細胞模型,它由脂肪分子組成的膜和人工基因核形成,它可以自我復制,自我進化。(Scienific American 9月18日) 人工生命給我們全新的視野,可使我們徹底解開生命之謎。并具有無法估量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 皮膚細胞轉化為神經細胞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將兩名側索硬化病人的皮膚細胞。通過重新組合(Repramming)成功地轉化為多能干細胞,再通過誘導轉化為運動神經元。這一技術和發現,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細胞生長、衰退、轉化、死亡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發展過程,而且為防治這種頑癥提供一種有效新方法。(Cell 134: 877,2008;Science 12月18日;Times,2008) 炎癥誘發心臟病
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心臟病發作的關鍵因素。但有50%的心臟病人LDL水平正常。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炎癥可以增加膽固醇和脂質沉積和斑塊的不穩定性,使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阻塞血管,誘發心血管病發作。而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以抑制炎癥,使心臟發作風險降低54%,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人們對心臟病發作的認識,而且為心臟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NEJM,359: 2195,2008,Times,2008) 天然腔道手術
美國加州大學發明一項外科新技術,他們通過口腔、陰道、腸道等人體自然腔道進行闌尾、膽囊、胃等外科手術,而無需在皮膚上切口,這樣不僅避免皮膚切口,減少病人疼痛,降低感染,而且亦促進術后愈合和康復,所以亦稱為無疤痕手術。(Times 2008) 基因圖譜測序大眾化
美國“e23和me”公司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只要用一點口水,就可以提取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了解人體90%以上的遺傳變異,識別和解讀60萬個遺傳標記,預測人體的健康狀況,規避腫瘤、遺傳病的發生。過去進行一次全基因組測定,要近30億美元和15年時間,而現在只要1-2萬美元2個月時間。不久,將只要一周時間,幾百美元即可獲得人體全部遺傳信息。(Times,2008) 死細胞復活
日本神戶發育生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從一只已經死亡并在-20℃冰箱中貯存的小鼠腦中,提取出腦細胞,分離細胞核,再注入另一只母鼠無核的卵細胞“空殼”中,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健康小鼠,它可進行交配,繁衍正常后代。這一技術不僅可使滅絕生物復活,而且可使逝去的人體復活,將使“起死回生”成為現實。(科學網,2008) miRNA抑制腫瘤生長
miRNA和腫瘤是近年來醫學生物學研究的重點,由于miRNA是多種基因調節者,在腫瘤發生時多有miRNA表達的變化,促進或者抑制某些特異的miRNA基因的表達,就可以通過基因和蛋白質來促進或者抑制腫瘤的生長。(CMBI特別報道327期)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發現微小核糖核酸(miRNA)-Let 7,可調節ras癌基因蛋白的復制。肺癌時Let-7水平降低,導入Let-7可以抑制肺癌的生長,提高肺癌存活率。(Cell Cycle 2008) 新的抑癌基因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大學Fisher實驗室通過差異雜交技術,篩選到一種新的抑癌基因-SARI,它可以激活和強化抑癌分子通路,使癌細胞停止分裂,抑制癌細胞生長,促癌細胞死亡。(PNAS 12月份)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最近獲得了一個新的抑癌基因-TCEAL7,它可以抑制Mic癌基因的活性。(Oncogenes 2008.12)此外,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德國和香港的科學家從肝癌的研究中,也得到了XPO4等12個新的抑癌基因。(Cell, 2008.12) 海馬細胞與記憶
美國新澤西大學Buzaki G及其同事最近應用小鼠迷宮訓練的實驗,和UCLA的Fried I應用腦內電極埋置記錄的方法發現,海馬神經元可以激活、喚起和觸發記憶,證明它是人類貯存和處理記憶的關鍵結構基礎。(Science 12月份) 基因變異與心血管疾病
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Ying Wang等應用Whole genome association研究發現,位于2號染色體上的STK39基因是一種特定調控腎鹽代謝的基因,這種基因的變異,可以誘發高血壓(PNAS 12月)
此外,美國Duke大學Shah.SH等通過1000個家庭分析發現NPY基因的變異,可以誘發早期冠心病的發作,產生穩性冠心病和心絞痛。NPY是一種生物活性多肽,位于7號染色體,是調控食欲和進食的關鍵蛋白(plos genctics 1月號,2009年) DNA甲基化與癌的早期發生
DNA甲基化與去甲基化的平衡失調與癌癥早期發生有關。美國Utah大學Jones和Cairns從斑馬魚中提取一對新的脫氨酸-Glycosylase和Gadd45,它們在DNA甲基化平衡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移除這一酶系統,即可以誘發癌變(Cell 11月號,2008年) 獲得多能干細胞的新方法
早期研究發現,應用病毒載體導入oct4,sox2,cmyc和Kif4四種基因可以成功使成年、終未分化細胞轉變為類多能干細胞,但要用四種病毒載體,具有致癌風險。最近以色列white-head研究所科學家,將這種四種基因Reprogramming一起,形成一個串聯基因(Tandem genes),再用一種病毒載體導入成熟細胞,便可形成iPs。這不僅大大簡化形成多能干細胞的過程,減少致癌風險,而且亦提高基因轉移和表達效率。
日本京都大學Yamanka等應用逆轉錄病毒將以上四種基因導入干細胞和粘膜細胞,誘導培育出多能干細胞,以后又用同樣的方法轉化皮膚細胞成ips,并成功制造出視網膜感光細胞,可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此外一家生物技術公司,還用成年皮膚細胞培育出胚晶,利用胚晶制備出胚胎干細胞系,可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等病治療。現在又成功利用干細胞技術,培育出多種不同細胞和組織,如下丘腦細胞、 肌細胞,皮膚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等,表明干細胞技術日漸成熟,實際應用指日可待。(Science 12月2008,Times12月)。此外美國的Genetic公司的Gao.WQ等也應用單一干細胞轉育成前列腺組織(Nature, 2008.10.22) 人工紅細胞
美國科學家Robert Lanza及其員工,首次從干細胞中提取合成紅細胞必須介質,再誘導干細胞分化成為血管原細胞(haemangioblasts,紅細胞前體細胞),最終產生無核紅細胞。它能夠像紅細胞一樣,可轉輸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使輸血成為歷史。(科學網12月) 人造神經網絡
美國賓大醫學院(Smith,DH),利用牽張生長技術,將胸神經細胞和背運動神經節細胞的軸索緩慢拉伸,使神經細胞間建立聯系,形成網狀結構。首次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人類三維活體神經網絡組織,酷似一個小型神經系統。它為神經系統的研究提供一個新模型,并可成為治療神經系統損傷最有希望方法。(Science Amer,12月)。最近,日本的發育生物學的RIKEN中心的SASAIL Y及其同仁還成功地用胚胎干細胞誘導分化和培育出四種神經細胞,酷似大腦皮層組織,可以再現大腦皮層的功能。(Cell Stem cell 3:519 2008) RNA分子生物計算機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Smolke,C在2008年10月制造出一個RNA分子裝置,具有編輯和運算功能。這種裝置的核心是核酶,轉入信號為自然細胞的蛋白,輸出為綠色熒光蛋白。它可以接受信息,催化和改變其它分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分子生物計算機。未來將它植入體內,可表現出更復雜編輯、運算和產生蛋白質功能。它為闡明生理、生化機理和防治疾病的功能提供了一個新工具。(Scientific American 12月) 殺傷性T-cell新受體
殺傷性T-cell具有多種受體,它們可以選擇性應答反應,保持其免疫抗病能力。美國費城Wister研究所Wherry J及其同事最近發現在T-cell表面還存在多種負性受體,它們可以抑制或關閉T-cell的應答反應。阻遏這些受體,可以激活T-cell,使失效T-cell復蘇,對抗疾病和感染(Nature imm 12月份) 決定人體新陳代謝速度的基因
人體的新陳代謝具有明顯個體差異,并決定人體飲食、 體重和疾病特性。最近德國慕尼黑的科學家從掃描的284個基因發現,人體的ADSI,LIPC,SCAD和MCAD四個基因可以決定人體代謝速度。這對于研究和防治代謝性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具有重要意義(Plos genetics 11月) 再造氣管移植成功
最近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國醫學家,從一例患者體內采集干細胞,經培養繁殖,接種至一條脫細胞無功能無排異反應的供體氣管上,再移植至患者體內,成為一條具有功能的氣管,成功挽救了一例病人的生命。為再造器官移植鋪平了道路,具有外科手術里程碑的意義(Lancet 11月) 植入腦電極芯片(BCI)可克服偏癱
中風病人多有一側或全身癱瘓。最近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醫學院的Leuthardt,E.C及其同事開發出一種由許多小電極組成的塑料薄芯片,稱為皮層腦電圖記錄儀(EcoG),植入大腦表面,它可以接受大腦信號,并可以揭示出患者感覺和運動意圖,促進偏癱的恢復。(Scientific American 11月) 中藥黃芪可抗艾滋病毒
美國UCLA科學家,最近從中藥黃芪中提取到一種有效化學成分(TAT2),可以十分有效地阻遏宿主細胞與艾滋病毒結合,對治療艾滋病有非凡功效。可能成為未來防治艾滋病的一個重要藥物。此外,黃芪還可以治療其它免疫系統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疾病.(Scientific American 11月) 減肥新藥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藥-SRT1720,它可以激活SIRT1蛋白,調節體內能量供應,使貯備脂肪燃燒,并可增加運動。應用這種藥物,即使長期食用高脂肪食物,體重亦不會增加。(Cell metab 11月) 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新方法
神經細胞的生長主要受mTOR通路的控制。神經細胞受損后,此調節通路完全關閉,使神經細胞難以再生。因此,目前脊髓和腦損傷尚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最近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Zhigang He及其同事,發現阻遏或“沉默”mTOR通路中PTEN和TSCI兩個抑制基因,可以明顯促進損傷神經元的存活和再生,為神經損傷和癱瘓的治療和藥物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Science,11月7日) 癌癥的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從一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皮膚和骨髓組織中,提取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并與正常基因組序列進行比對,在270萬個單核苷酸變異中,發現10個變異與AML有關。它為大規模癌基因組和癌發病機制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礎,是癌癥研究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正在進行肺癌、乳癌和其它癌癥的全基因組測序。(Nature 11月6日)最近,國際癌基因組聯盟(ICGC)正組織十幾個國家計劃對50種癌癥500個癌癥樣品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結核易感基因
全球有1/3的人感染有結核桿菌,但僅有5-10%的人發病。這可能與宿主免疫應答反應基因變異有關。最近新加坡基因研究所Davila S及其同事,對375例印尼結核病和1837名俄國結核病患者和相應的正常人進行基因差異比對研究,結果發現TLR8基因變異與TB發病密切相關,提出它是TB的一個易感基因。(PLoS genetics 10月) 修補心臟的新方法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大學Freed LE開發出一種新型可生物降解的蜂窩狀組織工程支架,并種植上心臟細胞。這種支架可以引導心肌細胞定向生長,具有方向依賴性的電生理學性質和與天然心臟相匹配的張縮能力,它可治療心臟缺損和損傷(Nature materials 11月) 可移植人造心臟
最近法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展示了一個可移植的人造心臟,重約一公斤,與人體心臟同樣大小,它的跳動與真正心臟相似,且無排異反應,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并可對血壓的變化進行反應。它是電子傳感技術、金屬鈦和人工材料技術的完美結合。(Scientific American 10月) 抗流感的超級疫苗(萬能疫苗)
流感病毒變異性強,必須年年注射,最近英國牛津大學將流感病毒基質蛋白和核蛋白,代替易變異病毒表面H和N抗原導入體內,制備疫苗,它可吸引免疫系統,使T細胞識別和殺滅病毒。再次感染時,T細胞再遇這種蛋白,就能極易識別消滅流感病毒一次注射,多年有效。(Scientific American 9月8日) 嗜曙紅細胞抵御細菌的機制
嗜曙紅細胞是一種白細胞,約占人白細胞的1-3%,它可以分泌有毒顆粒蛋白,殺死細菌。最近瑞士伯爾尼大學和美國猶他大學科學家發現,當這種細胞受到細菌感染時,可以快速分泌線粒體DNA,并綁定在顆粒蛋白上,形成能夠捕殺細菌的網,而發揮防御細菌功能(Nature medicine 14: 949,2008) Furin蛋白與自身免疫
Furin蛋白是T細胞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美國NIH的科學家最近發現,Furin蛋白可以調節調節性T細胞和效應性T細胞的功能。缺乏Furin可以產生系統性自身免疫病和組織損傷。(Nature 455: 246,2008) 器官永葆青春的方法
降解蛋白質在細胞中堆積是器官衰老的重要機制。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發現,細胞內由伴侶分子(chaperone)介導的自噬作用(Autophgy),可以清除這些降解蛋白,防止其退化蛋白的堆積,從而可以延緩器官衰老。他們給老年小鼠導入伴侶分子相關基因,發現這些衰老小鼠肝臟及其功能與年幼小鼠一樣年輕。這種細胞堆積蛋白清除機制可能對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病等許多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義。(Nature medicine 14: 959,2008) 表觀遺傳(epigenetic)與疾病易感性
疾病易感性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其機制不十分了解。最近美國的Feinberg AP發現,它與表觀遺傳標記的甲基化有關。他們發現,隨著年歲增長,一些人甲基化總量增加,而一些人則發生丟失,從而容易產生疾病,故愈老愈易病。(JAMA,299: 2877,2008) 癌癥轉移新解-融合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經過15年研究提出,癌細胞轉移和播撒,與癌細胞與白細胞融合有關。融合后癌細胞形成轉移性的異型細胞,它既具有癌細胞不斷增殖作用,又具有白細胞全身游走的自然能力,它能穿透組織,進入循環系統,患及其它組織和器官。在轉移的癌細胞中,已經尋找到源自白細胞的基因,證明白細胞融合是引起人類癌癥轉移的重要原因,轉移可能是與腫瘤并發的另一種疾病。(Nature Reviews Cancer,8: 377,2008) 盲鼠復明
瑞士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將一種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的ChR-2光敏蛋白,轉移至失明小鼠的眼部雙極細胞中,可使失明小鼠,恢復對光線的感覺,重見光明,期望這一技術能應用到盲者的治療(Nature Neruoscience 11: 667,2008) 癌細胞信號通路
TGF-β在癌細胞存活,生長和轉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證明它是通過Smad蛋白和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來發揮作用的。最近瑞典科學家Landstrom M及其同事發現TGF-β還可通過一條非絲氨酸和蘇氨酸激酶信號傳導系統—TRAF6(泛素連接酶),激活TAK1激酶,再激活其它應激活化激酶,抑制癌細胞生長,導致細胞死亡。它為癌癥細胞生物學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細胞信號通路。亦為抗癌新藥的發現,提供一個新思路(Nature Cell boil 8月31日) 心房顫動和猝死的致病基因
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可誘發腦中風和猝死。我國華中科技大學王擎和張賢欽等從一組五代房顫家系中分析出一種名為NUP155的基因,發現這一基因突變可以引起房顫和猝死。NUP155是一種編碼核孔復合物的基因,主要調控mRNA由細胞核向細胞質轉運,進而影響多種基因和蛋白質的表達。(Cell, 135: 1017,2008) DNA解旋機理
美國TSRI研究所Asturias F及其同事,應用大分子低溫顯微鏡,研究了染色質重構復合物RSC和核小體聯合體的三維圖像,揭示了DNA解旋的分子機理。研究發現,RSC是一個由13種蛋白質組成的巨大復合物,它具有一個單獨核小體,它象一個夾鉗,可以不斷將DNA從組蛋白中拉出,逐漸暴露出全部DNA,并綁定到RSC的核小體上,使DNA解旋并保持DNA的完整性。細胞每表達一個基因,都要進行這樣一次解包和打包的過程。每天每一個細胞都要進行無數次這樣的過程。(Nature Structural d mol Biol 11月) 轉基因食物防治腫瘤和心血管病
類黃酮具有防治心血管病和腫瘤的功效。英國John Innes研究所的科學家maritn C等對西紅柿進行基因改造,成為富含類黃酮的紫色西紅柿。給致瘤小鼠喂食這種紫色西紅柿,可以明顯延長瘤鼠的生存期,可望防治腫瘤和心血管病。(Nature Biotechnology,26: 1301,2008)
最近美國South Dakota大學應用轉基因技術,獲得了一種富含Omega 3 Acid的大豆。食用這種大豆可以使人血液中Omega 3 Acid水平增加3-4%,使心臟病發病率降低50%。食用這種大豆還可防治糖尿病,并可促進腦細胞發育。(Times 11月3日) 分子馬達鑄造記憶
記憶的存貯與長時間增強過程(LTP)有關,它可以觸發多個受體聚集在神經細胞膜上,進而加強細胞之間聯系。分子馬達由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所組成(myo Vb ca+-motor),它可以促進LTP的形成,增強膜的傳遞過程,可將經歷和認知聯系起來,從而鑄造記憶。Duke大學Ehlers及其同事發現,抑制肌球蛋白所組成分子馬達,將無法產生LTP,則難以形成記憶。提出分子馬達可以鑄造記憶(Cell 135: 535,2008) 新一代高速DNA測序技術
人類基因組計劃,耗時13年,花費近30億美元。現在美國454Life Science公司開發出新一代高速測序方法。應用這種測序儀,測定了DNA之父沃森個人的全基因組30億個堿基對,只用了4個月,150萬美元,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式技術革命,對于基因組和各種遺傳病、癌癥等研究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Nature 452: 872,2008)
最近美國Helicas Biosciene 公司又研發出一種單分子DNA測序儀,它可以“閱讀”單分子DNA上的單個堿基,使測序技術更為簡便、快捷、經濟,測定一個人的全部基因只要2個月時間,目前正向1000美元/人,4天內測定全基因組的方向邁進(Science 320: 106,2008) 白血病發病新機理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哈佛大學等研究所合作,用遺傳工程方法,將人類白血病患者C/EBPa基因的變異體導入小鼠體內,產生急性白血病。提示C/EBPa基因變異是白血病發病的一個重要分子機制。(Cancer Cell 13: 299,2008) RNAi的成功和問題
許多實驗室證明RNAi可以特異沉默特定microRNA,降低血液膽固醇,有望成為治療腫瘤和心血管等許多疾病的有效途徑。最近,丹麥Santaris藥物公司已經開發出一種RNAi藥物-SPCE3649,可以靶定miRNA-122,正在進行治療丙肝的臨床試驗。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發現,應用RNAi在降低血膽固醇的同時,可以導致丙型肝炎的發生。此外,亦有人報告,RNAi并非完全以序列特異性干擾方式進行。因此,RNAi的應用尚存在諸多疑慮。(Nature 452: 896,2008) 疼痛受體與記憶
TRPV1是一種疼痛受體,它能感知溫度和炎癥所引起的疼痛。最近美國布朗大學Kaner J研究組發現,TRPV1的活化可以引起長時程抑制(LTD),導致神經元突觸聯結的改變,使LTP的激活,促進和易化記憶。提示疼痛受體與記憶有關。(Neuron 57: 746,2008) 揭示基因網絡的新方法
美國Rosetta制藥公司與法國、冰島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它不僅能夠揭示疾病單一基因表達的變化,而且可以測定與疾病有關的整個基因網絡的改變。他們利用這種方法,分析了肥胖患者血和脂肪組織中23720個 基因的變化和數千個基因變異,獲得了一個共同調節和誘發肥胖癥的基因網絡。應用這一技術不僅徹底改變了一個疾病一個基因的傳統模式,而且為疾病基因組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工具。(Nature 452: 429,2008,452: 423,2008) RNA結構的“字母表”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應用生命信息和系統生物學建模技術,獲得了RNA結構的兩個“字母表”—MC-Fold和MC-Sym。利用這個字母表,可以方便地依據基因序列數據推斷出RNA的三維結構,鑒定 miRNA。這是系統生物學研究的新成果。(Nature 452: 51,2008) 人類遺傳多樣性調查
英美等國近百名科學家最近完成了人類最大規模的遺傳多樣性調查,涵蓋了世界上50多個地區和不同族群。進行了人類遺傳差異和相似性比對,分析了幾十萬個單核苷多態性(SNPs)。發現人類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之間相似性遠遠大于差異性。從世界范圍來講,基因組有相當大部分都是相同的。(Nature 451: 998,2008,Science 319: 1100,2008) 萬能血型
英國泰晤士報8月2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應用胚胎干細胞技術,首次人工培育出O型Rb陰性的血液,它可以與任何其它血型進行配血。因此它可成為萬能供血者,滿足人類對血源的要求,而且可避免獻血和輸血所引起的病原體感染。(新浪網 8月21日) 再生聽覺細胞治療耳聾
最近美國俄勒岡大學Brigande J及其同事報告,將一種Atohl的DNA導入小鼠胚胎,可以誘導胚胎產生聽覺細胞—毛發狀細胞,使聽力喪失的小鼠重新恢復聽覺能力。為失聰的治療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Nature,8月18日,2008) 金納米棒
最近美國MIT的科學家制備出一種10納米寬,40納米長的金納米棒,其表面附著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或硫醇(thiol),它可攜帶藥物和DNA,極易從納米表面結合和分離,對靶細胞和組織實現定點定向的轉移,可用于藥物傳輸和癌癥治療。(J.Physical Chem,8月12日 科學網) 土豆病毒與老年癡呆
現代研究證明老年癡呆(AD)的發病與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有關。應用β-淀粉樣蛋白的抗體或疫苗可以延緩AD病的進程。最近美國凱斯西部醫學院的Friedland R及其同事發現,一種土豆病毒(PVY),它具有類淀粉樣蛋白,將它注入小鼠體內,可以產生高濃度抗β-淀粉樣蛋白的抗體。土豆病毒常見,無害。提示食用這種土豆,可能誘發人體產生相應抗體,進而達到防治AD的目的。(JBC,2008,科學網) 人造血管
今年年初報道,給脫細胞動物尸體的心臟內注入活細胞可以形成人工的心臟,這一心臟可以節律性的跳動。最近美國哈佛大學Rhodes J博士及其同事,從成年人血液、骨髓中提取人內皮祖細胞和間充質祖細胞,作為襯墊,快速培育出新生血管。這種血管具有新生毛細血管網絡的全部功能。對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具有廣闊發展前景。(Circulation Res,2008) 癌細胞轉移的基因
最近法國國家醫學研究所發現,有兩種基因-Twist 1和Twist 2,是促進癌細胞侵蝕和轉移的關鍵基因,它們可使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而向其它器官擴散。在正常人體內,這兩種基因處于“沉默”狀態,在癌癥時它們被重新激活。它為惡性腫瘤轉移的研究和早期治療提供新的靶向。(Cancer Cell,7月,2008) 抗癌新藥-Lodamin
Lodamin是目前抗癌作用最顯著的藥物-TNP-470演發而來的。它可以強大抑制腫瘤組織毛細血管生長,切斷腫瘤血液和營養供應,可以預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它可以口服,且無毒副作用,并可以對多種癌癥有效。可能成為目前最有效的抗癌新藥。(Nature Biotech 6月份2008) 腫瘤的自身免疫細胞治療
美國西雅圖癌癥研究中心Yee C及其同事,最近從一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分離出CD4+T細胞,并用腫瘤抗原和蛋白質進行攻擊后,進行細胞培養,再注入晚期腫瘤病人體內,2個月后應用PET和CT掃描發現,體內腫瘤細胞完全消失。Yee等認為CD4+T細胞是輔助T細胞,在體內主要是通過激發殺傷性T細胞—CD8+T細胞的生長,而達到攻擊,殺傷癌細胞。目前這種方法正在擴大臨床試驗(NEJM 6月,2008) 腦細胞的抗癌能力
美國Rutger大學Sarkar DK及其同事,最近通過調查發現,幫助和減輕癌癥患者的思想壓力,可以增加腦內內啡肽的含量和BEP神經細胞的活性,刺激大腦中NK細胞的活性和多種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惡化。他們將BEP神經元移植鼠腦中,再誘發前列腺癌,結果證明這種轉BEP神經的鼠,癌發生幾率可減少90%。(PNAS,2008,6月) “納米蠕蟲”治療癌癥
美國加州大學和MIT的科學家聯合研制出一種形似蠕蟲的氧化鐵和生物高聚物為基本原料的納米聚合體,稱為“納米蠕蟲”。它可以攜帶高濃度抗癌藥物在血液中巡游,捕捉和清除癌細胞,可以規避人體免疫反應和排斥反應,而對人體其它組織不產生負面作用。(新浪,5月12日) “滅癌機器人”
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最近制備出一種納米機器人,它由二氧化硅納米顆粒和偶氮苯微管組成。它可將藥物送進癌細胞和不正常細胞內,從而殺滅癌細胞。這種機器人具有特殊感光性,其抗癌藥物的釋放可以受光強度、波長和實踐精確調控。故稱為可調控的納米癌癥殺手。(Scientific Amer 4月2008) 大腦掃描器
最近德國的神經科學家應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原理,開發了一種大腦掃描器,它可以使科學家洞悉意識和行動之間的微妙關系,預測大腦的行為和決定。這種掃描儀為神經意識和行為研究增添了一個有力的工具。(Nature Neuroscience 4月,2008) 高血壓疫苗
英國和瑞士的一些科學工作者,最近成功地制備出一種抗高血壓的疫苗,它可以在體內產生抗血管緊張素的抗體,抑制血管緊張素的作用,達到降壓的目的。目前已在臨床試用,一次注入,其降壓作用可維持4個月以上。它為長期高血壓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Lancet 3月份) 肥胖與癌癥
最近英國科學家,對2萬名癌癥患者進行流行病調查,結果發現體重超標可以提高20多種癌癥的發病率。目前證明至少有20%的癌癥患者與肥胖有關。由于肥胖人數的增加,不久將來肥胖致癌率將超過吸煙,成為致癌的首要的危險因素。(Lancet 3月份) 多能干細胞的形成
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MIT的Jaenisch R及其同事,在誘導oct4,Sox2,Klf4 和cmyc基因使成纖維細胞和B細胞轉變為多能干細胞基礎上,最近他們又用CATT/CEBPα或Pax5因子,激活成熟B細胞,使其重組成多能干細胞。證明細胞具有強大Reprogramming作用,并生成多能干細胞,繼而發育成不同細胞、組織、器官和動物模型。這對分析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被Science列為今年首位醫學生物學成就。(Cell,133: 250,2008)最近,北京大學生命學院Deng HK及其同仁,還發現了一種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新方法,他們把P53siRNA和UTF1兩種因子與以上四種基因聯合轉化iPS細胞,可以使轉化的效率提高100倍。(Cell Stem cell 2008.12.4) 新的致癌基因
多國科學家計劃對50多種人類癌癥基因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繪制人癌癥基因圖譜,現已對胰腺癌、膠質母細胞瘤、白血病等癌癥細胞進行全基因組測定,獲得了幾十種與癌癥相關的基因變異,成為新的致癌基因。這些基因突變可以誘發癌變。這對癌癥發病機理的研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Science 321卷2008,Nature 455和456卷,2008) 蛋白質在細胞內定位的機理
單價酸性脂(PS)可以調節蛋白在細胞內精確分布和定位。即PS在細胞內分布可以決定蛋白在細胞內定位。最近美國哈佛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應用一種新型生物傳感器—乳粘素和熒光生物探針,探索到PS在細胞內的精確定位。證明它們主要分布在胞質膜的cytosolic leaflet中。亦分布在細胞內含體和溶酶體中,揭示出蛋白在細胞內定位。它對于研究細胞內蛋白的功能,以及蛋白質在胞內從胞質向內涵體轉移乃至整個細胞的轉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Science 319: 210,2008;320: 1471,322: 442,2008) 胚胎發育掃描
德國海德堡分子生物研究室Wittbrodt J及其同事,最近應用數字掃描激光熒光顯微鏡(DSLM),記錄了斑馬魚胚胎由單個細胞分化,生成幾萬個細胞的全過程。獲得了40多萬張圖片,并制成三維影像。它是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研究的里程碑,將極大地推動發育生物學的研究(Science 322: 1065,2008) 決定脂肪類型的分子開關
人體有兩種脂肪,棕色脂肪能燃燒和代謝為“好”的脂肪;白色脂肪專施貯存,不能燃燒和代謝為“壞”脂肪,可致肥胖。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BMP7蛋白可以促進前體細胞向棕色脂肪轉化,進而促進白色脂肪的代謝和能量消耗,使體重降低。此外,他們還發現PRDM16蛋白,亦是脂肪的開關,它也可以促進棕色脂肪的產生。缺少PRDM16則可形成肌肉細胞,促進白色脂肪的形成。提示,應用脂肪的分子開關,可以決定人的胖瘦。(Nature 454: 961,454: 1000,2008) 胰液外分泌細胞轉變為內分泌細胞
美國哈佛大學Melton DA及其同事,應用三種轉錄因子-NGn3,Pdx-1和mafa,轉染成熟胰外分泌細胞,通過細胞的重構(Reprogramming),使外分泌細胞成功地轉化為可以分泌的胰島素的β-細胞,應用這些細胞可以治療糖尿病。這對糖尿病的發病和治療具有重大意義。(Cell 132: 197,2008,Nature 455:627,2008) 腸道細菌與疾病
腸道內有1000億個細菌,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腸道細菌與一些疾病的發生有關。哈佛大學kasper DL報告腸道Bacteroides fragilis可以預防小腸的炎癥疾病,而另一些細菌,則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Nature 453: 1109,2008)。我國上海交通大學Wei Jia及其同仁進一步證明和提出腸道細菌可以作為疾病防治和新藥開發的新靶點。(Nat Rev Drug Discov. 2008 Feb;7(2):123-9) HIV感染和轉錄的機制
最近,美國多家實驗室應用功能基因組掃描的方法(RNAi Screen)研究了HIV病毒與宿主細胞的作用機制,鑒定出多種HIV感染所必須的宿主蛋白和HIV感染的依賴因子,如Rab6,Vps53,可以促進HIV進入細胞,Tmpo3和Med28可以促進病毒的整合和轉錄。應用RNAi可以阻斷HIV和宿主細胞的作用,防治AIDS。這些研究深刻揭示了HIV感染和在細胞內生存繁衍的機制,而且為防止AIDS,開發新的抗HIV藥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徑。(Science 319:921,2008; Cell 135:49,2008; Cell Host & Microb 4:495 2008) 抗組織胺與老年癡呆的治療
Demebone是一種新發現的口服、小分子的抗組織胺制劑。最近美國Baylor醫學院的科學家,應用隨 機、雙盲和對照的方法,研究了Demebone對89例老年癡呆的治療作用,發現這種藥物,安全,有效,可耐受,可以明顯改善老年癡呆的臨床癥 狀。(Lancet 372:207, 2008)。此外,還發現,另一種藥物Rember,也有同樣的作用。他可使81%的患者由重度轉變為輕度。(Discovery 2008) 早老性癡呆癥的新基因
早老性癡呆是一種難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神經精神性疾病,原因不明。最近科學家對1300個家族進行遺傳分析,尋找到四個與早老性癡呆發病相關基因,他們可以使腦內脂質和纖維絲團樣蛋白堆積,促進神經元的死亡。這為早老性癡呆的研究和防止提供了新的希望。(Times 2008) 五合一的疫苗
最近科學家已經制備出一次注射可以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五種疾病的疫苗——Pentacel。現已在5000名嬰兒中使用,只有輕微副作用。(Times 2008) 粘帖劑治療嘔吐癥
最近,美國FDA批準了一種含有5-羥色胺-3阻斷劑(Sancugol)和連續釋放劑granisetron的粘帖劑。它可以阻遏5-HT受體,緩解惡心和反胃感覺,治療嘔吐。(Times 2008) 流感的起源路線圖
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的Russellc及其同仁,通過對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流感(H3N2),進行遺傳流行病調查。確定這種流感,首先出現在亞洲,6-9個月后傳播至歐洲和北美,最后傳播至南美,再而逐漸停止。(Discovery 2008.12) 鋰治療側索硬化
意大利比薩大學的Fornail F報告,醫用Rilugol和鋰碳酸鹽,合并治療了16例側索硬化,可以明顯延緩患者的死亡。在鋰治療的16例中無一例死亡,而單獨應用Rilugol,8例全部死亡,說明鋰可以有效治療側索硬化。(Discovery 2008) 罕見基因突變可以引起精神分裂
最近Walsh. T及其同仁,對150名精神病患者和260名健康人的基因組DNA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患者有多種DNA小段序列重復缺失和突變。其基因變異率較正常人高3-4倍。(Discovery, 2008) 病毒制造的微型電池
2008年8月美國MIT的研究人員,應用病毒制備出一種微型電池,它可以植入體內,產生和供應電流,可為植入芯片長期提供能源。(PNAS, 2008.8, Discovery 2008.12) 活腦機器人
英國雷丁大學的沃里克教授等科學家給機器人安裝了活的腦細胞,成為新一代智能機器人。他們從大鼠胚胎中分離腦細胞,培養出30個神經元,整合成原始的大腦灰質,覆蓋在由60根電極組成的“多電極矩陣”(MEA)上,再用藍牙無線裝置與機器人接通。這種機器人可以自學成才,自我適應環境。它開創了生物腦與機器人的融合,對揭示人腦奧秘,認識學習記憶,對醫學生物學具有深遠意義。(新浪網12月) 人工器官
目前人工器官的制備主要以天然生物材料為平臺,采取去除活細胞,保留原結構的器官為支架,再注入新鮮的干細胞或原始細胞,使其生長成有功能的活性器官,以用于器官移植。目前已經制備成功了人工心臟和人工氣管。人工氣管已成功應用于臨床。應用這種天然生物支架鋪墊新鮮細胞的方法,將可以培育出心肝、腎、肺等人體多種器官,其中心臟已經培育成功。(nature medicine,2008年1月) 細胞的鈣閃爍
我校分子醫學研究所陳和平教授及其同事,最近在繼“鈣火花”(1993)發現以后,又應用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發現在遷移的成纖維細胞頭部,具有微小而短暫的鈣信號事件,它可以引導和調控細胞遷移的方向,稱為“鈣閃爍”(calcium fickers”。這一發現對細胞生物學,特別是對細胞遷移、運動、活化、融合和功能,及其相關疾病(如免疫、腫瘤、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Nature,12月31日) 植物中的抗癌物質
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Wilson.L.及其同事從十字科蔬菜(如卷心菜、花椰菜等),提取到一些化學物質-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鹽),在綠色和黃白色花椰菜中含量最高。它和紫杉醇、長春堿一樣,毒性很低,能阻止細胞的有絲分裂,破壞癌細胞的增殖并殺死癌細胞。(Carcinogensis,2008年12月) 興奮神經元的記憶過程
最近以色列特拉維夫神經外科醫生Fried I應用電生理學方法,記錄到單一神經元在大腦認知-回憶時的過程,發現興奮神經在一次經歷中的過程與回憶這一過程的興奮神經元的表現是相同的。即興奮神經元可以快速的提取這一過程,而產生記憶。為記憶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幅單一神經元的清晰的圖像。 (Science,2008年12月) 新生視網膜
視網膜損傷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組成視網膜上的moller細胞是無法再生的。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湯姆.李何及其同事在失明老鼠眼內注入FGF、EGF和胰島素類的生長因子后,發現它可以促進視網膜神經細胞重新開始分裂和生長,包括神經節和無長軸細胞,它可以感光、夜視和調經視覺運動。這為治療失明提供了成功希望。(PNAS,2008年11月24日) 聰明的藥物膠囊
荷蘭飛利浦電器公司今年11月11日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聰明的藥物膠囊-“i膠囊”。在這種膠囊內放置一個微處理器和施藥的微型泵,服用后可以根據胃腸道的酸堿度,定時、定向和定量釋放藥物。此外,他們還在膠囊內放置微型掃描裝置,可用于人體內不同部位的診斷。(新華網,2008年11月13日) 肺癌的相關基因
肺癌是全世界致死人數最多的疾病。美國和德國的幾十個研究所緊密合作,對188個肺癌組織的623個基因進行分析,并和與正常組織比對,尋找與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結果發現有26個基因變異與肺癌有關。它對肺癌的發病和防治研究重要意義。(PNAS,2008年10月) 癌細胞異常信號傳遞的全過程
JAK-STAT信號傳遞在癌癥發生中起著關鍵的信號作用。最近,美國加州大學癌癥研究中心Loh.M L及其同事,應用最先進的流式細胞儀,對單核粒細胞白血病(JMML)的單個癌細胞進行動態觀察,完整記錄了癌細胞及其信號傳遞分子的發生、轉移、緩解和復發、發展的完整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癌細胞自身增長的途徑和變化。(Cancer cell,2008年10月) 吸煙成癮的基因
吸煙成癮可能與人的遺傳因素有關。最近,美國密歇根大學的Pomerlean O及其同事對435對志愿者進行了流行病調查,發現60%的成癮者與遺傳因素有關。他們進一步實驗中發現,CHRNA5基因可能是一種成癮基因,它可以調控乙酰膽堿受體的合成,這種基因變異即易產生煙癮。(Addiction,10月,網易探索2008年) 高分辨大腦神經圖譜
最近,美國印第安納、洛桑大學和哈佛等多個大學合作,應用新型“非接觸式”神經系統損傷技術,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擴散頻譜成像技術和高分辨影像系統,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繪制出一張高分辨大腦皮層神經圖譜。它可以顯示大腦皮層各個部分神經元構成和活動,測試感知和認知反應。開創了人類神經系統和大腦活動科學研究的新局面,為揭示大腦活動之謎提供了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每日科學,網易探索,7月3日) Ikaros基因突變引起急性淋巴白血病
急性淋巴白血病(ALL)與慢性淋巴白血病不同,它生長迅速,生命短促,難以治療。最近,美國田納西州兒童醫院的Domning J及其同事,對21名兒童和22名成人ALL患者進行了遺傳學分析。發現Ikaros基因突變是其主要致病原因,其突變率高達76-90%。(Nature,2008年4月7日) 6種糖尿病新基因
美國和歐洲的40多個研究所,上百名科學家合作對7萬名糖尿病患者的進行基因分析,發現了6種新基因與II型糖尿病的發病相關。這6種新基因是: JAEF1,CDC123,TSPAN8,THADA,ADAMTS9,NOTCH2。使II型糖尿病相關基因數量達到16個以上。(Nature genetics,40:638,2008)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一些有劇毒和高傳染性的基因,重組到病毒或細菌內,通過散播而迅速、大規模的引起人群感染和傷亡的生物武器,具有極大的威懾力和殺傷力。這種武器成本低,殺傷力強,制備簡便,保密性高,持續時間長,難以防治。目前美國、英國、以色列等軍事科學研究所都在研究基因武器。(網易探索,2008年3月18日) “讀腦”-腦電圖解碼成像儀
美國加州伯克來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利用視覺解碼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等對腦電圖信號進行解碼分析,獲得了1750張圖譜,再與人的感知、視覺等活動相聯系分析,將人的神經活動用圖像呈現出來,成為可視畫面,以便“讀腦”。它可以揭示人的內心秘密,甚至可以了解人的夢境和想象。(Science,2008年3月5日) 人造免疫T細胞
T細胞活化和增殖的免疫應答反應在腫瘤和傳染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美國耶魯大學的Fabmy T 和Steen Block應用生物降解的縫合材料和特定疾病或感染的抗原呈遞類細胞顆粒,制備出人工T細胞。它在體內可以迅速刺激T細胞增殖,可使T細胞數量增加45倍。在人工細胞表面分布有萬能感受分子,可以快速對癌癥細胞、病毒、治病體進行免疫應答反應,防治癌癥和傳染病。(Mol.Therapy,2008年2月) 金納米DNA探測器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物理系,最近發明了一種DNA探測儀,它只有頭發粗細的幾萬分之一(納米級),其功能相當于基因芯片,可以植入體內,甚至可以進入細胞內,能夠檢測到細胞內部基因變異和基因蛋白質的變異。(Science,2008年1月;網易探索,2008-1-14) 控制癌細胞轉移的蛋白
英國癌癥研究所最近報告,癌細胞向全身轉移受Mena 和Tes兩種蛋白的控制。其中“Mena”蛋白可以促進癌細胞轉移,而“Tes”蛋白可以鎖定Mena,錨定癌細胞,抑制癌細胞轉移。(Mol.Cell,2008年12月) 胰島素耐受機理
我國上海生命科學院裴綱及其同事,最近發現了一種多重功能的信使蛋白-β休止蛋白。它可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形成一種信號傳導復合體。它既可以上聯受體,又可下聯激酶信號分子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在糖代謝中起重要作用。這種信號蛋白缺失,復合體形成受阻,可以產生胰島素耐受,并誘發糖尿病。它為胰島素耐受和糖尿病發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Nature,2009年1月) 細胞融合的新技術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Voldman J發明了一種新的細胞融合技術。它可以在細胞融合前讓細胞正確配對,再施以電脈沖融合。這樣可使細胞融合成功率從10%增加至50%,而且能使幾千個細胞同時進行配對。基于細胞融合是細胞生物學形成雜交細胞的最基本的方法,這個技術對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干細胞的重新組合具有重要作用。(Nature method,2009年1月) 胃病疫苗
幽門螺桿菌是致胃病和胃癌的最重要的治病因素。我國第三軍醫大學鄒全明及其同事,經過十多年的艱苦研究,終于制備出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它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這些細菌所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胃癌。目前已通過三期臨床試驗,即將推向臨床的廣泛應用。(科學網,新浪網,2008-12-31) DNA的納米結構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Mirkin CA及其同事發現,將DNA吸附在金納米微珠上,這些微珠可以根據納米晶體結構類型自行組裝和合成DNA。此外加州理工大Pierce NA及其同事也發現,納米DNA具有自行裝配和重構生物大分子的能力。這些研究提示DNA納米結構在生物醫學和物理學上將具有廣泛的用途。(Nature 453, 379-382 ; Nature 453, 383-386) 彩色的人體組織
核磁共振掃描是醫學診斷學巨大的成功之一,通過增加色彩可以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美國NIH的Kore TskyA及其同事報告,使用微小的可注射的金屬微粒能產生一定范圍的射頻信號,這些信號可以顯示成不同的顏色。應用這種方法將可獲得色彩豐富的MRI組織圖像。(Nature 453,1058-1063) 細胞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加州理工大學生物系Elowity M及其同事應用單細胞成像、噪聲生物物理學以及計算機建模方法,全面揭示了在酵母細胞中從胞漿到細胞核的重新定位、傳遞、釋放、反應、功能等細胞過程。生動的展示了細胞系統生物學的重要意義。(Nature 455, 485-490) 蛋白質跨膜轉運過程
哈佛大學Rapoport TA及其同事應用生物物理學的方法,成功的測定了細菌細胞膜上ATPase SecA和蛋白轉運通道組成的復合物的晶體結構和蛋白質跨膜轉運的詳細過程。它對于細胞生物學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Nature 455, 936-943) 腫瘤干細胞
美國密歇根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Morrison SJ及其同事對腫瘤干細胞的研究發現,實體瘤細胞并非都具有致癌性,而只有少數的腫瘤干細胞才具有致癌性,它們不僅可以無限制的增殖,而且極易轉移,難以控制,是腫瘤生長和轉移的關鍵。這些細胞可作為防治腫瘤和發現抗癌新藥的靶點。(Nature 456, 593-598) 加拿大癌癥中心Bhatia.M等發現正常細胞和腫瘤干細胞的區別和鑒定的方法,利用腫瘤干細胞標記可使我們設計新的抗癌藥,它只殺死腫瘤干細胞,而不傷害正常細胞。(Nature Biotech 27:91 2008) 免疫平衡的調節者
體內具有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干擾素等,這些細胞因子之間的平衡是維持正常免疫反應的基礎。平衡失調(如炎癥細胞因子和干擾素)可以引起免疫病理,最近我國第二軍醫大學的曹雪濤及其同仁發現,磷脂酶SHP-1是一種重要的免疫反應平衡的調節者,它既可以負調Toll-like受體(TLR)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又可激活TLR和RIG-1促進干擾素的產生,從而維持內在免疫反應中細胞因子的平衡。 (Nature Imm, 9:542, 2008) 干細胞治療腦卒中
日本科學家Ohtaki.H等報告給小鼠腦內注射干細胞,可以促進小膠質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生長,緩解和修復腦損傷。此外,以色列的科學家報告腦內注射自體干細胞,也有同樣的效果。(PNAS 2008.9) 干細胞的調節網絡
最近,美國加州Scripps研究所的Loring JF及其同仁,應用生物信息的技術根據不同來源的干細胞基因表達譜,建立的一個干細胞的數據庫-Stem Cell Matrix,再用系統生物學聚類的方法獲得了一個多種來源的干細胞的共有的蛋白-蛋白相互聯系的網絡-Plurinet,它可以用于干細胞的分類和定性的診斷。(Nature 455:401 2008) miRNA與心力衰竭
在2008年,關于MiRNA與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報告(CMBI特別報道372期)。最近,北京大學醫學部崔慶華及其同仁,利用生物信息和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建立了MiRNA的數據庫(HMDD),并且發現了一些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新的MiRNA。(PLoSONE 2008)。最近,德國的科學家Engelhardt.S及其同仁報告,心力衰竭的發病與miRNA-21有關,在心衰時這種miRNA的表達量可以增加3-4倍,應用Antagomir抑制miRNA-21可以明顯地減輕心力衰竭的癥狀,延緩心力衰竭的發生。(Nature 456:980 2008) 牛皮癬是可治的
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最近澳大利亞的科學家Jung T等報告,應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劑-AEB071,可以抑制T細胞的增殖,抑制巨噬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和角化細胞的形成,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可使病變平均減少69%,為牛皮癬的治療展現了新的希望。(JCI 118:3151 2008) 乳腺癌的擴散基因
美國紐澤西癌癥研究中心Kang Y及其同仁,最近分離出一種新的促進癌細胞轉移的基因-MTDH,它可以促進癌細胞與血管的吸附和侵潤,阻斷這種基因可以抑制腫瘤的轉移和擴散,明顯地延長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這種擴散因子不僅存在于乳腺癌,也存在于其他的腫瘤,如前列腺癌。(Cancer cell 15:9) 可食用芯片(Edibe Chips)
美國加州Redwood City的一家生物公司最近開發出一種由硅粒制備的可食用的芯片,口服以后可在人體內隨時地記錄心律、體溫等重要的醫學數據,并可即時、自動地發送至在線的數據庫和所在的醫院,它可以及時的跟蹤病人,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藥物的反應。(WIRED 2008.12.29)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800張床位主打老年病防治 浙江最大老年病醫院籌建


http://www.apsc.com.hk

800張床位主打老年病防治 浙江最大老年病醫院籌建
http://www.cqcb.com/cbnews/instant/2010-10-15/300621.html
2010-10-15 來源:浙江在線 記者: 攝影:
浙江在線10月15日訊相關數據表明,30多年后,浙江全省每3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2名老年人,社會上出現眾多“2個人負擔7個人健康”的家庭,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顯然“獨木難支”。
中國將面臨巨大的養老挑戰。而杭州乃至浙江,首當其沖。未來,我們如何養老?
位于三墩鎮的浙江醫院分院正在緊張的籌備中。“我們將主打老年病,醫院不僅關注老年病的治療,而且更關注預防和康復。”浙江醫院院長嚴靜教授介紹說。
據悉,該分院是一個以老年病為特色的醫院。其建筑圖紙,已經不止三易其稿。每一項設施,都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做到無障礙、最舒適。預計規模將達800張床位,成為杭城最大的老年病醫院。
繼上海之后,我省已成為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到2044年,浙江的“銀發族”將增至2100多萬,占總人口的41%左右。如何對待衰老和老年病,現代醫學著力于努力延長健康生命,推遲或延緩老年期的到來。
嚴靜說,老年醫學發展進程,從第一代的長期照料,到第二代的多學科管理、中間照料、老年康復,以及第三代的全面評估、整合管理、注重功能與生活能力,發展到目前歐洲發達國家的第四代,即健康促進和老年病亞專科診治。
我國目前老年醫學,尚處于第二代到第三代過渡階段,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老年病的特殊性未引起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重視,多數患病老人在醫療機構就診時被收治在分隔嚴謹的學科,思路較多停留在老年病護理和臨終關懷的層面,以至于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所患疾病的診治與研究還沒有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他說,2009年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人群參保,現有城市醫療資源更加短缺。我省作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大省,老年人慢性常見病、多發病治療、康復機構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新醫改提出“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結合”,把“預防”和“康復”提升到與“治療”同等的地位。因此,醫院會將老年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在治療和預防上,并將預防的重點放在保健知識的普及和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的有效對接上。
在嚴院長的設想中,老年醫院、老年醫學的方向,應是臨床醫療和科學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新的老年醫院會按老年病癥、而不是按以往傳統的臨床學科進行組織分割,這樣,既有利于醫生跨學科合作,也會使同一病癥的治療成本大大降低。專科醫生協同分工后,提高效率,能快速提高技能和臨床經驗。
老年學和老年醫學的奮斗目標不僅是延長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對老年人生活質量進行調查、評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是老年醫學的重要課題。
如何使人們“老而不衰”,爭取高質量地活過百歲?在瑞士小城洛桑,這一保健項目一度吸引了全球富豪,只為了一個目標:抗衰老。嚴靜院長曾經特地走訪洛桑的醫療機構,他表示:“我們今后的老年醫院,在預防老年病的過程中,也會引入這樣的概念,即衰老檢測、抗衰老治療等,使之成為醫院日常醫療的組成部分之一。”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21世紀最初10年 10項重大醫學進展


http://www.apsc.com.hk

2010年01月01日 來源:醫學論壇網 作者:元康
關鍵詞:21世紀;醫學;進展;人類基因圖譜
21世紀首個10年,醫學領域諸發現、失誤和總結經驗教訓后的進步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了人類追求健康進步的偉大樂章,這樂章催人奮進、帶來希望!
這些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改變了醫學界的既有思維,也讓醫學界不知道多少年前的奢望看到變成現實的曙光。
ABC News和MedPage Today攜手與800多名醫學專家和德高望重的醫學史家一道評出了本世紀最初10年醫學科學領域10項重大進展。其中第一大進展是人類基因圖譜的成功繪制。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計劃科學家公布了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人類第一次能夠看到一套完整的人類基因信息,開始揭開人類基因信息的神秘面紗。

Sanger中心主任John Sulston博士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3年研究者公布了人類基因圖譜“最終”草圖,2007年Celera Genomics 公司首席科學家Craig Venter博士公布了該草圖的更新版。
Venter目前是非營利性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和總裁,他因在人類基因組研究方面的貢獻于2009年11月被奧巴馬總統授予國家科學獎。Venter指出,人類基因圖譜的繪制將極大地推動醫學變革和進步。Venter預測當這些進步真正到來時,將有助于預防醫學的發展和削減快速增長的醫療花費。
“我認為人類基因組圖譜研究最大的應用空間在預防醫學,”Venter說,“隨著對基因與疾病關系的理解一步步深入,我們將會在預防疾病方面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例如,Venter說,醫生已經發現一種新的基因檢測方法用于檢測基因與前列腺癌的關聯,“將來會有一種藥物極大地降低前列腺癌風險。”
其他9項重大進展包括:信息技術更多應用醫學領域、禁煙運動見成效、心臟病死亡率下降、干細胞研究進展(實驗室研究突破和臨床研究進展)、腫瘤靶向治療新藥的出現、藥物聯合治療改善HIV感染者生存、微創和機器人技術革新外科手術、發現激素替代療法增加心臟疾病和癌癥風險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探測腦部信息。

中國醫學論壇報(http://www.cmt.com.cn/sypd/syjd/201001/t20100101_21895.html)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見www.cmt.com.cn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17β-雌二醇、辛伐他汀和V-G溶液對內皮細胞合成NO的影響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08年 第04期 255-257


http://www.apsc.com.hk

作者:羅文琦 甄文俊王抒 王永忠 王懷斌 作者單位: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衛生部北京醫院心胸外科,100730
關鍵詞:一氧化氮 雌二醇 心血管藥物 硝酸甘油 藥代動力學 英文關鍵詞: Nitric oxide Estradiol Cardiovascular agents Nitroglycein Pharmacokinetics 分類號: R5 刊名:《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期刊類別: R6 出版年份/卷/刊期: 2008/24/04 欄目:臨床研究 頁碼: 255-257 摘要:目的 觀察17β雌二醇(E2)、辛伐他汀和異搏定一硝酸甘油復合溶液(V-C)在短時間內對體外培養的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HUVECs)合成一氧化氮(NO)功能的影響.方法 HUVECs分別用17β-E2(10-5mol/L)、辛伐他汀(10-9mol/L)和V-G溶液孵育30、60、120min后應用試劑盒測定NO的生成量,內皮細胞的總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并用RT-PCR方法測定對內皮細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達的影響.結果 17β-E2、辛伐他汀和V-G溶液作用30、60和120 min后可以使NO的生成量增加(P<0.05);17β-E2和辛伐他汀在作用30、60min時能夠增加tNOS活性,但作用時120mintNOS的活性降低(P<0.05);V-G溶液在作用30、60和120 min時均能夠增加HUVECs的tNOS活性(P<0.05);17β-E2、辛伐他汀和v-G溶液在作用120min后對eNOS的mRNA水平無影響(P>0.05).結論 短時間內17β-E2、辛伐他汀和v-G溶液能夠影響內皮細胞的tNos,增加內皮細胞的NO合成功能,V-G溶液的保護效果要優于前兩者. 英文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17β-estrogen(E2), simvastatin and verapamil-nitrogtycerin (V-G) solution on the synthesise of NO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cells (HUVECs). Methods HUVECs were treated with 17β-E2, simvastatin and V-G solution for 30 min, 60 min and 120 min, respectively. NO production and tNOS activity were measured with NO and tNOS re- agent box. levels of mRNA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 were examined with reverse transcriplion polymerase chain re- action (RT-PCR) after the HUVECs were incubated for 120 min.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NO production after treating HUVECs with 17β-E2, simvastatin and V-G solution for 30, 60 and 120 minutes. The level of tNOS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reated with 17β-E2 and simvastatin for 30 and 60 minutes, but it declined after 120 minutes. V-G solution could in- crease tNOS activity at 3 time poin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eNOS mRNA levels among 17β-E2, simvastatin and V-G solution at 120 min (P>0.05). Conclusion NO production of HUVECs could be increased by 17β-E2, simvastatin and V-G solution.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14個好習慣讓腫瘤遠離


http://www.apsc.com.hk

1.禁煙:重視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等化學成分都是致癌物,經常吸煙是誘發肺癌、胃癌、喉癌、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如患肺癌者中吸煙的人占絕大多數。又如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胃癌發病率高50%,且吸煙年齡越低,死亡率越高。
2.不酗酒:大量飲酒者比不飲酒者的胃癌、肝癌的發生率高2-9倍,大腸癌、喉癌、口腔癌的發生與酗酒也有密切關系,既吸煙又酗酒的人發病率更高。這主要是酒精破壞了口腔、胃腸黏膜屏障,加重了對肝臟等臟器的損傷。
3.細嚼慢咽:吃飯過快,暴飲暴食,是誘發食管癌、胃癌的重要因素。唾液中的過氧化物具有抑制致癌物質的特殊功能,吃飯時細嚼慢咽,可充分發揮唾液的抗癌作用,增強消化功能。
4.經常飲茶:茶(特別是綠茶)中除了含有較多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咖啡因外,最主要的是含有茶多酚,它具有較強的抗衰老、抗動脈硬化和抗癌的作用。它可阻斷亞硝胺等致癌物在體內的合成,同時也有抑制亞硝胺的致癌作用。另外,飲茶對調適與緩解快節奏工作帶來的緊張心情和心理壓力很有益處,對防止癌癥的發生也有重要意義。
5.保證膳食平衡: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鉬、鋅、鎂、硒等,是誘發食管癌的重要因素;而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又是誘發肝癌的重要原因。所以,飲食宜多品種多變化,做到合理搭配,以保證膳食的平衡和營養的充足。
6.飲食不可太咸:高鹽飲食會使胃黏膜上皮細胞對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質的敏感性增強。高鹽飲食地區胃癌高發,不論在日本還是我國均是如此。
7.少吃高脂食品: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等與肥胖和高脂肪飲食密切相關。如高脂肪飲食可使腸腔內固醇類致癌物質增多,會促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等西方國家由于進食高脂肪飲食較多,其大腸癌發病率很高。隨著我國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需要指出的是,少吃高脂食品并不是指一點不吃,因為血中膽固醇過低,也會降低人體防病抗癌能力。
8.飲食勿太精細:食品過于精細,其營養成分降低,且膳食纖維含量少,過食容易導致便秘,使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機會增多,各種毒素重吸收增加,致使大腸癌等發病率增加。所以,宜經常吃些粗糧和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
9.遠離污染:水源污染的水中有多種致癌物。飲用水受污染地區的居民,患各種癌癥的人數明顯增多。所以,發現水源污染的地區,不但應加速治理,還要力求避免飲用已被污染的水。
10.少吃腌制食品:過食酸菜、泡菜、咸魚等,是誘發食管癌、胃癌、鼻咽癌的重要原因,因為這些食品內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質含量較高。
11.少吃熏烤食品:食品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基化合物與多環烴類化合物等致癌物質。
12.不吃霉變食物:霉變食物(糧食、花生、油料作物、肉類等)中的霉菌會分泌大量霉菌毒素,是誘發肝癌、胃癌的重要原因。
13.改變飲食習慣:三餐沒有規律,進食太快,喜燙食硬食,喜嚼食檳榔,喜吃過于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習慣,與食管癌、胃癌、口腔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14常吃綠色蔬果:營養學會建議每日進食400克蔬菜和100克水果。新鮮蔬菜、水果除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纖維素外,在預防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疾病,以及降脂、減肥、預防便秘、保健塑體等各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其中已證明胡蘿卜、番茄、苦瓜、洋蔥、芹菜、菠菜、花菜、韭菜、莧菜、雪里紅、甘藍、大蒜、萵筍、大白菜、南瓜、柿子椒、蘑菇、海帶、紅薯以及桃子、杏、柑橘、草莓、獼猴桃等,均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每天應有變化地選擇五六種蔬菜和一兩種水果食用。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12月23日16:00~~17:00武科大附屬天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劉黎在線答疑


http://www.apsc.com.hk

為了方便患友問診,漢網與武漢晚報健康周刊聯手搭建了一個與醫療專家直接對話的平臺,開辟了漢網論壇“漢網門診”專版。每周星期三下午四點至點,醫學專家將在“漢網門診”就網友提出的咨詢問題予以回復。
本周星期三2009年12月23日16:00~~17:00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教授劉黎教授在線回答網友提問,您現在就可以登錄“健康專區/漢網門診”版發主題帖提出關于治療肝臟疾病方面的問題。
請網友直接跟貼提問,屆時專家將一一回復.
專家檔案

劉黎,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教授。從事臨床醫療工作33余年,掌握了先進的肝病診療方法和技術,成功開展湖北省首例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手術。截至目前,在她主持下,該院已成功開展該項干細胞移植手術39例。此外,劉黎在纖支鏡的診斷和治療、肺部感染及淋巴結核等肺外結核的治療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專家門診: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一兆韋德 發表于 2009-12-22 17:09 骨髓干細胞“替代”肝細胞
肝硬化患者的新希望——“干細胞療法”
文/記者謝東星 通訊員歐陽勤

老病號終于長結實了
韓先生是個典型的肝硬化病人,走了幾乎所有肝硬化病友走過的路。
1989年,他在體檢時發現乙肝標志物陽性,當時是“小三陽”。和所有的肝病患者一樣,韓先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也沒有采取治療措施。15年后,肝病毒開始攻擊主人——韓先生有了反復的黃疸、肝功能異常、蛋白低、胸腹水、脾大和肝性糖尿病等癥狀,直接威脅著韓先生的生命。
今年6月,獲知“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的技術登陸武漢后,韓先生接受了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劉黎主任醫師的治療,并進行了自體骨髓移植術。一周后,韓先生不再接受白蛋白治療,自身的白蛋白也沒有像以往那樣降低,食欲也開始恢復……
從手術后到現在,韓先生每周做一次復查。黃疸逐步下降,蛋白開始穩步上升,胸水、腹水漸漸消失,不再影響韓先生的呼吸,不再影響睡眠。
現在,韓先生的體重慢慢增加——這種體重的增長不再是那抽之不盡的胸腹水,而是身體變結實了。他高興地說:“我現在是長肉了,而不是長水了”。

肝移植受目前受限制
醫學專家稱:“20世紀是藥物治療的世紀,21世紀則是細胞治療的世紀”。細胞治療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之后又一新的疾病治療技術。過去,肝硬化晚期病人有效治療只有肝移植,許多患者由于沒有找到適合的肝源,只能坐以待斃。從今年4月起,該院開展第一例自體干細胞移植技術至今,已成功為39例肝硬化患者進行了干細胞移植治療。
自體干細胞移植和傳統的肝移植有何不同?優勢在哪里?劉黎主任醫師做了講解。
乙肝發展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說,資料顯示我國肝硬化患者超過700萬。常用治療肝硬化的手段包括改善肝功能、預防及治療肝硬化并發癥。
外科技術無外乎肝移植,由于供肝有限、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以及大約30-40萬元的高額治療費用,使得肝移植的廣泛應用受到限制。

“種植”干細胞讓肝臟獲新生
干細胞移植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其方法是從肝硬化患者身上抽取小量骨髓,再用高科技手段分離,提取干細胞,然后將分離出來的干細胞經肝動脈注入肝臟。
該技術基于“干細胞”有著很強的“因地分化”特性,當干細胞被移植到患者的肝臟后,就像種入肝臟的種子,“入鄉隨俗”地發育為肝臟細胞及膽管組織,然后增殖長出新的肝臟組織,承擔起硬化的肝臟不能勝任的工作。
在國內,實施本手術的費用平均水平約在3萬-5萬之間,僅相當于肝移植費用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技術風險小,手術過程并不太復雜,而且移植的干細胞來自于患者本人,不會產生肝移植那樣的排異反應。

六類肝硬化病人不適宜“干細胞移植”
劉黎介紹:一般而言,病因能控制的中毒性、病毒癥性以及慢性損傷肝臟疾病、早中期肝硬化,以及晚期肝硬化伴難治性低蛋白血癥(難治性腹水),反復發作黃疸等患者,都適合直接接受干細胞移植。
但是,以下六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
肝硬化終末期合并嚴重并發癥如嚴重消化道出血、嚴重肝昏迷的患者;
生命體征如呼吸、血壓、脈搏不佳;
合并嚴重感染者;
心、肺、腎等臟器功能衰竭者;
嚴重出血性傾向、凝血功能極差者;
合并嚴重并發癥(昏迷、大量腹水并腹膜炎)者。

[其人其事]
半口飯,嚼30下再咽!
33年,是棵樹可以參天,是個人已然成年。33歲這一年,劉黎當上了大夫。長年在臨床一線摸爬滾打,劉黎總結了很多病人喜聞樂見的小竅門。
*常看腳背。肝硬化病人的腳背腫脹,是指導治療尤其是利尿劑的重要信號。劉黎說,自己可以看見自己腳背上的血管,基本說明水腫不嚴重。一旦看不見腳背血管,可能意味著利尿劑要調整或加量。
*半口飯嚼30下再咽。肝硬化病人,最怕消化道出血。一旦出血,往往要命。劉黎和病友一起總結出了“半口飯嚼30下再咽”的飲食訣竅。為此,劉黎自己選擇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做試驗。她發現,半口飯嚼30下,基本上都變成糊糊了,不再會刺傷食道血管。
*磅秤皮尺是家庭B超。肝硬化病人常與B超檢查“糾結不清”——看肝硬化需要它,看腹水也需要它。劉黎總結出了磅秤皮尺的家庭檢測辦法。她說,病人在B超確定沒有腹水的時候,量一個基本體重。然后經常監測,一天體重增長在1公斤左右,需高度警惕。皮尺量腹圍,比稱體重也遲鈍一些,但簡便易行,可作為參考指標。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8大豐胸食品 UP胸圍又吃不胖


http://www.apsc.com.hk

1、萵筍
萵筍是傳統經典的豐胸食品,萵筍中的鉀是納的27倍之多,對調節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有很好的作用,能夠促進排尿消除水腫,還能刺激乳房的發育。
和能夠促進雌激素合成的雞肝一起食用,能調養血氣,使乳房變得等豐滿挺拔。
2、核桃
核桃是女性們所熟知的滋補食品,不僅能夠增強腦功能,防止動脈硬化,烏發潤膚,還可以延緩乳房的衰老。
這是因為核桃含有豐富的鋅和維生素E,特別是其所含的亞麻酸,能夠刺激雌性激素的合成,是最近風行的豐胸保健成分。
3、卷心菜
卷心菜平價又營養豐富,特別是它的維生素E含量較多有促進卵巢發育,增加雌激素分泌量,刺激乳房發育的作用。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6、黑芝麻
富含維生素E黑芝麻以富含維生素E著稱,能促使卵巢發育和完善,使成熟的卵細胞增加,刺激雌激素的分泌,從而促進乳腺管增長,乳房長大。
芝麻中還含有強力抗衰老物質芝麻酚,是延緩女性衰老的重要滋補食品,其中的B族維生素含量十分豐富,可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所以能起到美胸功效。
7、花椰菜
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花椰菜豐胸的原理就是含有豐富的維他命A,有利激素的分泌。同時,花椰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
鈣含量較高,每克與 牛奶 中的鈣含量媲美。含有一般蔬菜所沒有的豐富的維生素K。是含有類黃酮最多的食物。所以常吃花椰菜,一定可以收到豐胸美膚的效果。
8、花生
花生含有脂肪花生含有脂肪,蛋白質,氨基酸,卵磷脂,嘌呤及花生堿,膽堿,淀粉,纖維素,無機鹽和維生素A、B、C、E、K,生物素,生育酚;
還含有鈣、鉀、磷、鐵、鎂等多種元素。花生營養豐富,具有補虛,益壽、抗衰老,美容的功效。它富含維生素A、E,能刺激雌激素的分泌,從而促進乳房增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4、玉米
玉米促進性腺發育玉米有促進性腺發育作用,所以玉米被營養專家肯定為豐胸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可提高雌性激素,對豐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玉米是堿性食物,主要含蔗糖,可以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正常。玉米是粗糧,富含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人體內毒素和廢物。所以常吃玉米不會發胖,還能收到豐胸的效果。
5、木瓜
傳統的豐胸食品木瓜味道甜美,是傳統的豐胸食品,它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滋補催乳。
而木瓜維生素A含量及其豐富,能有效促進雌激素的分泌,是豐胸食物之最。木瓜豐富的酵素,是促進胸部細胞發育的天然荷爾蒙分泌。木瓜富含的蛋白酶還能促進身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讓肌膚的新陳代謝正常,充滿彈性。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