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0日星期六

防治老年圍術期心肌缺血的體會


http://www.apsc.com.hk

摘  要:
麻醉及手術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很大,尤其是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風險更大。為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的安全性,及時處理心肌缺血就非常必要。現報道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圍手術期心肌缺血的防治體會。

頁  數:
共1頁
頁碼范圍:
592-592頁
關 鍵 詞:
老年人 冠狀動脈疾病 心肌缺血 防治
學科分類:
R542.2[醫藥、衛生 > 內科學 > 心臟、血管(循環系)疾病 > 心肌疾病]
相關文章:
主題相關 參考文獻(4篇) 
-
參考文獻+更多
[1]盛卓人 盛卓人 況銑 李文碩.老年患者的手術麻醉[A].盛卓人,況銑,李文碩.臨床麻醉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246.
[2]鄧小明 蔣豪.圍術期心肌缺血的防治[A].曾因明.危重病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30.
[3]唐英.心肌缺血預處理研究的新進展[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3,24(3):160-163.
[4]朱妙章 趙志青 裴建明 朱妙章 袁文俊 吳博威 等.心肌缺血預處理及其機制[A].朱妙章,袁文俊,吳博威,等.心血管生理學與臨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4-330.
相關文章+更多
異戊巴比妥保護缺血心肌細胞
B型鈉尿肽對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評估的研究
缺血預適應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近期預后影響
牛磺酸以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依賴方式減輕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
茶色素對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研究
烏司他丁對幼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
ERK參與缺血后處理的心肌保護作用機制研究
去甲腎上腺素預處理早時相心肌細胞能量代謝變化
冠脈介入治療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腦鈉肽水平的影響
燈盞細辛與燈盞花素對犬冠脈結扎致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保護作用的比較
相關期刊+更多
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
心腦血管病防治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_Cerebral_Vascular Disease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心肺血管學報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化工科技
關注本文的人:
kiangwu
ts#mzrmyy
ahzhong
zzh@yeec.com
gskhealthoutcomes
wavewb
TXFMLK
jsnxm
QQCCMW
cqws
何運勝
mallweb
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
椅旁CAD/CAM牙科修復系統的歷史與臨床
新斯的明試驗改良結果判定法研究
腫瘤干細胞研究進展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
腫瘤干細胞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
腫瘤干細胞研究進展
腫瘤干細胞的研究進展
原發性肝癌研究進展——2006滬港國際肝病
過敏性鼻炎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
Wnt和Notch信號通路在造血干細胞自我
社區熱帖+更多
有關感冒的10個錯誤認識[組圖]
[分享]10大經驗教你如何成為有感染...
維普:你足夠信心抗癌嗎?
寒武紀前曾有另一次生命大爆發
【特別關注】致命的健康誤區
中日疾病名稱對照
十大人體仿生科技:仿生眼讓盲...
頭痛、截癱、靜脈竇血栓
夏季謹防“水果病”
送給研究生一年級的同學
快訊 360期刊網與維普戰略合作兩周年優惠活動

論文征稿
論文發表,論文寫作指導——專業論文輔導機構!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范存剛, 周景儒, 張慶俊.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性質研究進展. 基礎醫學與臨床, 2010, 30(2), 215-218.


http://www.apsc.com.hk

范存剛,周景儒,張慶俊★
(北京大學 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北京 100044)
摘要:人臍帶中富含間充質干細胞(MSCs)。這些細胞能表達多種間充質干細胞標志物及多種干細胞相關基因,能分化為3個胚層衍生的多種成熟細胞、合成多種營養因子和細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細胞等細胞的增殖和功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
關鍵詞: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分化
中圖分類號:392.2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FAN Cun-gang, ZHOU Jing-Ru, ZHANG Qing-jun★
(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People’s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Recent research indictates that human umbilical cord is rich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ese cells have the potencies of expressing many surface marker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ng into a variety of cells of three germ layers, synthesizing and secreting a set of trophic factors and other cytokines, and supporting the expansion and function of other cell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other cells. In addition, immunogenicity of these cells is realatively low.
Key words: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通信作者 ( corresponding author) : (010) 88326468,zhangqjhb@yahoo. com

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應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⑴貼壁生長;⑵具有特定的表面標志,如不表達CD14、CD34、CD45、HLA-Ⅱ,但表達CD29、CD73和 CD105;⑶能進行自我更新,也能在體外分化為骨、軟骨和脂肪等多種細胞系。雖然不同研究組對人臍帶中分離出的細胞給出基質細胞、基質干細胞和MSCs 等多種命名,但通常均具有上述基本特征,本文擬對這一來源的MSCs的生物學特征進行綜述。

1.基因分析
對人臍帶MSCs進行基因分析表明,該細胞與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和胚胎干細胞(embroynic stem cells, ESCs)類似,其高表達的常見基因包括未分化的ESCs表達的基因、形態發生相關蛋白、細胞外黏附分子、神經營養因子以及3個胚層衍生的子代細胞標志物 [1]。此外,RT-PCR分析顯示人臍帶基質干細胞還表達多種未分化細胞標志、3個胚層和滋養外胚層相關的基因和一系列多能干細胞標志,如Nanog、 Oct-4、Sox-2、Rex-1、SSEA-3、SSEA-4、Tra-1-60和Tra-1-81[2]。

2.細胞標志物的表達
以流式細胞學技術、PCR技術、微點陣方法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臍帶基質細胞的表面標志表達情況進行分析的諸多研究表明,這些細胞與其他來源的 MSCs類似,表達CD10、CD13、CD29、CD44、CD49 b、CD49 c、CD49 d、CD49e、CD51、CD73、CD90、CD105、CD146、CD166、HLA-1和HLA-A,B,C等;但不表達CD14、CD31、 CD33、CD34、CD38、CD45、CD56、CD123、CD133、CD235a、HLA-G、HLA-DP、HLA-DQ、HLA-DR和 Strol-1[21。

3.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活性在干細胞的增殖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人發現臍帶基質細胞的端粒酶活性為腫瘤細胞系的10% [3],端粒酶的反轉錄酶基因呈高水平表達[1],也有人以β-半乳糖苷酶染色進一步證實了端粒酶的持續表達[4]。然而,還有人認為,在培養初期端粒酶 活性較為穩定且高于正常水平,此后逐漸下降至HeLa細胞系水平以下[2]。

4.體外分化潛能
4.1.向脂肪細胞、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的分化
向中胚層衍生的各種成熟細胞的分化能力是MSCs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表明,人臍帶MSCs能分化為具有成熟脂肪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細胞[5],也能 分化為骨細胞并表達骨橋蛋白、涎蛋白、骨連接素和骨鈣素等標志物[2, 6],還可在黏多糖的基質上形成類似于關節軟骨的、直徑1~2mm的球狀骨針[2]。
4.2 向心肌和骨骼肌細胞分化
胞嘧啶核苷的類似物5-氮雜胞苷是誘導干細胞向心肌細胞分化的關鍵物質。研究表明,以5-氮雜胞苷或心肌細胞共培養體系均可將臍帶MSCs誘導為表 達鈣黏蛋白和心肌肌鈣蛋白的心肌樣細胞[6],還可形成心肌細胞特有的肌管結構,并有自發跳動[7]。此外,通過免疫分選獲得的CD105+臍帶MSCs 還能被誘導為表達Myf5和MyoD的骨骼肌細胞[8]。
4.3 向神經細胞分化
向神經細胞的分化潛能是MSCs研究的熱點之一。先以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預處理過夜,再以多種化學試劑進行誘導可將臍帶MSCs轉 化為表達β-III型微管蛋白和神經纖維蛋白M神經元樣細胞[3];如以神經元條件培養基進行誘導可得到表達谷氨酸誘發內向電流的成熟神經元[9];如再 加入sonic hedgehog和bFGF則可得到表達酪氨酸羥化酶的多巴胺能神經元[10]。
4.4 向肝細胞樣細胞和胰島細胞樣細胞分化
體外擴增的臍帶MSCs能表達多種肝細胞標志物,如白蛋白、甲胎蛋白、細胞角蛋白19、連接蛋白-32和二肽基肽酶等。 誘導后的細胞不僅上調這些標志物的表達水平,還貯存糖原并產生尿素[11]。此外,人臍帶MSCs也能被誘導分化為胰島細胞樣細胞團,并根據培養液中的葡 萄糖濃度調整胰島素的釋放量,還能合成和分泌C肽[12]。這提示該細胞群有望成為肝細胞和胰島細胞的備選來源。
5.支持功能
5.1 支持HSCs的擴增
支持造血是MSCs的特征之一。臍帶MSCs能夠長期、有效地支持CD34+臍帶血HSCs[13],其擴增HSCs的能力與骨髓MSCs相似,有望替代骨髓MSCs成為新的細胞來源[14]。
5.2維持胰島樣細胞團存活和功能
人臍帶MSCs能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白介素-6、金屬蛋白酶-1/2組織抑制因子、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生長相關癌基因、肝細胞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4和白介素-8等,從而維持胰島樣細胞團的存活,并提高其胰島素表達水平[15]。
5.3 擴增臍帶血來源的自然殺傷細胞
自然殺傷(NK)細胞對于過繼免疫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人臍帶MSCs與細胞因子(IL-2、IL-5、IL-3和FTL-3L)聯合應用可顯著擴增臍帶血CD56(+)/CD3(-)NK細胞[16],為獲得足量NK細胞以滿足臨床需求奠定了基礎。
5.4 支持ESCs
新近有研究者發現,以人臍帶MSCs作滋養層的ESCs能在體內分化為內、中、外3個胚層的細胞,還能在體外分化為造血細胞[17]。這表明人臍帶MSCs可作為ESCs的滋養層細胞。

6.免疫原性
免疫抑制和免疫豁免是MSCs的特征之一。人臍帶基質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異性,這可能與免疫調節分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白介素 -6)、協同刺激表面抗原(CD40、CD80和CD86)和HLA-G6的表達有關[18]。然而,人臍帶MSCs可被干擾素-γ激活而提高MHCⅠ類 分子的表達水平并表達MHCⅡ類分子,如將其多次注射于炎癥區域或注射前應用干擾素-γ則能誘發免疫反應[19]。因此,用于臨床的細胞治療前尚需充分評 估其免疫原性。
7.總結
綜上所述,人臍帶來源的MSCs具有如下優點:⑴獲取過程無倫理和道德等約束。⑵含量高、增殖能力強。⑶獲取成功率高。⑷其獲取過程為非侵襲性操 作。⑸細菌和病毒感染風險低。⑹具有多分化潛能而無形成畸胎瘤的風險。⑺低免疫原性。因此,有理由相信人臍帶MSCs將在細胞治療和組織工程等方面具有廣 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Weiss ML, Medicetty S, Bledsoe AR,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matrix stem cells: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f transplantation in a roden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Stem Cells, 2006, 24(3):781-792.
2. Karahuseyinoglu S, Cinar O, Kilic E, et al. Biology of stem cells in human umbilical cord stroma: In situ and in vitro surveys [J]. Stem Cells, 2007, 25: 319 -331.
3. Mitchell KE, Weiss ML, Mitchell BM, et al. Matrix cells from Wharton’s jelly form neurons and glia [J]. Stem Cells, 2003, 21: 50-60.
4. Jo CH, Kim OS, Park EY, et al. F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sustain primitiv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extensive expansion [J]. Cell Tissue Res, 2008, 334(3), 423-433.
5. Karahuseyinoglu S, Kocaefe C, Balci D, et al.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dipocytes differentiat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stroma-derived stem cells [J]. Stem Cells, 2008, 26(3):682-691.
6. Wang Hwai-Shi , Hung Shih-Chieh, Peng Shu-Tine,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Wharton's jelly of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J]. Stem Cells, 2004, 22(7): 1330-1337.
7. Pereira WC, Khushnooma I, Madkaikar M, et al. Reproducible methodology for the isol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and its potential for cardiomyocyte generation [J]. J Tissue Eng Regen Med, 2008, 2(7): 394-399.
8. Conconi MT, Burra P, Di Liddo R, et al. CD105(+) cells from Wharton's jelly show in vitro and in vivo myogenic differentiative potential [J]. Int J Mol Med, 2006, 18(6): 1089-1096.
9. Fu Yu-Show,Shih Yu-Tsung,Cheng Yun-Chih,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cells into neurons in vitro [J]. J Biomed Sci, 2004,11(5): 652-660.
10. Fu Yu-Show , Cheng Yun-Chih, Lin Maan-Yuh Anya, et al. Convers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Wharton's jelly to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vitro: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for Parkinsonism [J]. Stem Cells, 2006, 24(1): 115-124.
11. Campard D, Lysy PA, Najimi M, et al. Native umbilical cord matrix stem cells express hepatic markers and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like cells [J]. Gastroenterology, 2008, 134(3): 833-848.
12. Chao Kuo-Ching, Chao Kuo-Fang, Fu Yu-Show, et al. Islet-like cluster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Wharton's Jelly of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for transplantation to control type 1 diabetes [J]. PLoS ONE, 2008, 3(1): e1451.
13. Bakhshi T, Zabriskie RC, Bodie S,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the Wharton's jelly of umbilical cord segments provide stromal suppor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ord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during long-term ex vivo culture [J]. Transfusion, 2008, 48(12): 2638-2644.
14. Lu Lu-Lu, Liu Yong-Jun, Yang Shao-Guang,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hematopoiesis-supportive function and other potentials [J]. Haematologica, 2006, 91(8): 1017-1026.
15. Chao Kuo-Ching,Chao Kuo-Fang,Chen Cheng-Feng, et al. A novel human stem cell coculture system that maintains the survival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islet-like cell clusters [J]. Cell Transplant, 2008, 17(6): 657-664.
16. Boissel L, Tuncer HH, Betancur M, et al.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crease expansion of cord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s [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8, 14(9):1031-1038.
17. Hiroyama T, Sudo K, Aoki N,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cells can often serve as feeder cells to maintain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a state capable of producing hematopoietic cells [J]. Cell Biol Int, 2008, 32, 1–7.
18. Weiss ML, Anderson C, Medicetty S, et al. Immune Properties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Cells [J]. Stem Cells, 2008, 26, 2865-2874.

19. Cho PS, Messina DJ, Hirsh EL,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umbilical cord tissue derived cells [J]. Blood, 2008, 111(1): 430-438.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范存剛, 周景儒, 張慶俊. 間充質干細胞在腦膠質瘤實驗性靶向治療中的應用.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0, 37(1), 22-25.


http://www.apsc.com.hk

作者:范存剛,周景儒 綜述 張慶俊★ 審校
[摘要] 不同組織中分離出的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外培養中均具有向膠質瘤細胞趨化性遷移的能力,移植到腦膠質瘤模型后也能向膠質瘤定向遷移并抑制腫瘤生長。這一特異性 定向遷移的機制可能與白介素-8、轉化生長因子、神經營養因子-3、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BB和基質金屬蛋白酶-1等分子的表達有關。此外,經修飾后攜帶 特定治療基因的間充質干細胞可通過向腫瘤分泌抑瘤因子發揮更強的抗腫瘤作用,在腦膠質瘤的基因治療中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間充質干細胞;膠質瘤;基因轉染;靶向治療
腦膠質瘤是成人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近年來,隨著影像診斷技術飛速發展,手術技術、放療、化療等傳統療法不斷改進,免疫治療、抗血管新 生治療等新型輔助手段的不斷涌現,使腦膠質瘤的綜合治療效果得到一定程度改善[1]。然而,由于膠質瘤常在發病早期向周圍正常組織浸潤性生長而形成衛星病 灶,手術切除后容易復發和惡性程度增高,[p1]且對放、化療有一定抵抗性,因此患者的生存期并未獲得有效延長。近年研究證實,除神經干細胞 (neural stem cells, NSCs)外,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也具有向腦膠質瘤趨化性遷移的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生長,有望成為基因治療的新型載體[2-3]。
1.細胞類型的選擇
除NSCs外,向腦膠質瘤趨化性遷移及基因治療方面研究最為廣泛的干細胞類型為人或大鼠骨髓來源的MSCs[4-8]。有報道指出,改良的 Transwell體外細胞遷移分析和移植于大鼠腦干膠質瘤模型的體內實驗均表明自骨髓、脂肪及臍帶血中分離出的人MSCs與人NSCs的遷移能力無明顯 差別[9]。也有作者發現,具有間充質干細胞樣特征的子宮內膜再生細胞(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s, ERCs)[10]、脂肪來源干細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SCs)[11]和皮膚來源干細胞(human cells, skin-derived stem cells, hSDSCs )[12]均具有向腦膠質瘤定向遷移的能力,有望成為基因治療腦膠質瘤的備選載體來源。
2.體內、外趨瘤效應
大量的體外趨化性遷移實驗以及通過瘤內、同側或對側半球、頸內動脈、尾靜脈等不同方式移植的體內實驗業已證實MSCs具有向腦膠質瘤定向遷移能力。 Nakamura 等[13]發現MSCs在體外實驗中能抑制大鼠9L膠質瘤細胞增殖,注射至對側大腦半球的MSCs 可通過胼胝體向腫瘤所在部位定向遷移;注射至瘤內的MSCs除一部分分布于瘤床外,大部分遷移至瘤細胞與正常腦實質之間。MSCs沿腫瘤周邊的分布特征可 能有助于其屏障作用的發揮,從而阻止膠質瘤細胞向腦實質內的浸潤性生長。Nakamizo等[14]發現,移植于[p5]人 U87膠質母細胞瘤模型小鼠病變同側頸內動脈、對側頸內動脈或腫瘤對側半球的人骨髓來源的MSCs[p6]均可廣泛地分布于腦瘤內,提示經血管途徑移植與 顱內移植的MSCs具有類似的特異性遷移能力。Pisati等[12]報道經對側半球或尾靜脈注射的hSDSCs具有向人U87膠質母細胞瘤趨化性遷移的 特征,注射到瘤內后能廣泛分布于瘤床并降低腫瘤血管密度、減少血管芽生。Kim等]15]也報道表達分泌型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發配基 (secreta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sTRAIL)的人臍帶血來源的MSCs在體內、外實驗中均具有向人U87膠質母細胞瘤遷移的能力,其抗腫瘤效應優于腺病毒-TRAIL基因治療。Han 等[10]報道經靜脈注射或瘤內注射至大鼠膠質瘤模型的ERCs均能定向遷移至膠質瘤并抑制其生長。Lamfers等[11]發現ASCs向人U87膠質 母細胞瘤的趨化性遷移情況及分布形式與骨髓MSCs相似,即大部分分布于瘤內及其周邊,而分布于正常腦組織中的細胞卻很少。
3.趨瘤效應的機制
雖然研究者們所采用MSCs的組織來源和膠質瘤模型不盡相同,進行MSCs移植的方式各異,但體外遷移實驗和體內移植研究提示各種MSCs均具有向 腦膠質瘤特異性遷移的能力,然而對于這一趨化性遷移的機制尚不十分明了。目前,多認為與膠質瘤細胞與MSCs的相互作用有關,膠質瘤微環境中的某些生長因 子、血管生成因子和化學趨化因子及及其受體可能在此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Schichor等[16]的體外實驗表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 A)是增加人骨髓MSCs向人膠質瘤細胞U87、U-373、U-251和MZ-54趨化性遷移的重要因子,提示MSCs能在高表達VEGF的膠質瘤中發 揮更重要作用。Birnbaum等[17]發現人膠質瘤細胞U373、U251和MZ54可通過分泌大量的白介素-8、轉化生長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3等 促血管生成因子而募集MSCs,但VEGF、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及睫狀神經生長因子卻不參與這一過程。由 此可見,膠質瘤可通過分泌多種促血管生成因子而吸引間充質細胞[17]。然而與Birnbaum等[17]的報道相反,Nakamizo[14]卻認為血 小板源性生長因子、VEGF和基質細胞源性因子-1α在MSCs向人U87膠質瘤細胞系遷移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Cheng等[8]也報道血小板源性生長 因子-BB能促進骨髓來源的MSCs向大鼠C6膠質瘤細胞遷移,同時伴隨細胞間粘附分子-1表達水平的上調。Kim等[18]發現白介素-8和生長因子相 關癌基因-α可增強臍帶血來源的MSCs向多種類型的人膠質瘤細胞遷移的能力,并認為臍帶血MSCs向膠質瘤的遷移能力顯著強于骨髓來源的MSCs可能與 前者的白介素-8受體(即CXC趨化因子受體1和2)的表達水平較高有關。Ho等[5]則認為不同來源的MSCs向人膠質瘤細胞的遷移能力的差別可能與基 質金屬蛋白酶-1的表達水平及活性的差異有關。
4. 以MSCs為基礎的基因靶向治療
雖然以病毒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在人類惡性膠質瘤的臨床試驗性治療中卻收效甚微。因此,必須通過構建新型靶向載體和改進 基因轉移方式來提高基因轉移效率。MSCs的趨瘤效應及易于基因修飾的特征使之成為腦膠質瘤基因治療載體選擇中的研究熱點。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攜帶單純皰疹 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thymidine kinase, HSVtk)、腫瘤壞死因子相關誘導凋亡配基(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白介素和干擾素等治療基因的MSCs的抗腫瘤效應。
HSV-tk基因是目前研究最為廣泛的腫瘤藥物敏感基因。HSV-tk/更昔洛韋(ganciclovir, GCV)殺傷腫瘤細胞的機理為: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 tk)可催化脫氧胸苷(dThd)磷酸化生成脫氧胸苷酸,HSV-tk除催化上述過程還可以催化核苷類似物磷酸化;作為嘌呤核苷類似物,GCV被HSV- tk陰性的細胞攝取后不能產生毒性或毒性很低,但在HSV-tk陽性表達的細胞中經tk的磷酸化作用可生成對細胞有毒性的磷酸化產物,從而抑制細胞DNA 聚合酶的活性,或作為脫氧鳥苷三磷酸的競爭性抑制物,摻入到合成的DNA中,阻斷DNA鏈的延長、抑制細胞DNA的合成,使細胞死亡。Amano等[4] 業已證實經腺病毒轉染而攜帶HSV-tk的大鼠骨髓MSCs移植與GVC聯合應用能使大鼠C6腦膠質瘤的體積明顯縮小并延長荷瘤大鼠的生存期。 Kinoshita等[20] 也報道攜帶HSV-tk的永生化人MSCs(human immortalized MSCs, hiMSCs)在注射到人HTB14膠質母細胞瘤裸鼠模型的腫瘤對側皮質下區后可通過胼胝體遷移至腫瘤周圍,向小鼠投予GCV可使腫瘤的體積明顯縮小,提 示二者合用能通過旁觀者效應發揮抗腫瘤作用。
作為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的成員之一, TRAIL能選擇性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但對大多數正常細胞無殺傷作用。Yang等[19]發現表達sTRAIL的人MSCs能高度特異地遷移到腦干膠質瘤 周圍,并可通過分泌TRAIL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使荷瘤動物的生存期顯著延長,但對正常腦組織則無明顯影響。Menon等[6]發現經基因修飾的人骨髓來 源的MSCs能在體內、外表達并釋放具有生物活性的sTRAIL,移植于人U87膠質瘤的荷瘤小鼠顱內后,腫瘤細胞凋亡數目增加8倍,腫瘤體積縮小 81.6%,移植小鼠的生存期顯著延長。Kim[15]也報道攜帶TRAIL的臍帶血來源的MSCs能發揮類似的抗腫瘤效應。
在白介素和干擾素研究方面,Nakamura等[13]發現,瘤內注射MSCs可抑制腫瘤生長并并延長荷瘤大鼠的生存期,經基因修飾而表達白介素 -2的MSCs抗腫瘤效應進一步增強。Xu等[21]報道表達白介素-18的MSCs能有效抑制大鼠C6膠質瘤的生長并延長荷瘤大鼠生存期,這一效應可能 與基因修飾的MSCs增強受者T細胞浸潤和抗腫瘤免疫有關。Nakamizo等[14]則發現表達IFN-β的MSCs能發揮類似的腫瘤殺傷效應。
5.應用前景與展望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基因工程等學科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嘗試以基因治療方案來改善腦膠質瘤的療效及預后。1992年美國NIH批 準第一個運用HSV-tK/GCV治療膠質瘤的臨床方案以來,更是掀起了世界范圍的研究基因治療腦膠質瘤的新熱潮。然而,常用的病毒載體及體細胞載體不僅 表達目的基因的效率有限,且多難以通過血腦屏障和血瘤屏障,難以定向作用于浸潤至正常腦組織內的腫瘤細胞和微衛星灶,這使得基因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應用面 臨新的瓶頸。隨著對干細胞認識的深入,人們開始嘗試以干細胞作為基因治療的載體。雖然曾被寄予厚望的NSCs具有良好的趨瘤效應和易于基因修飾等優點,但 其廣泛應用卻受到了取材困難、細胞數量不足和倫理學等諸多方面限制。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各種不同來源的MSCs在體內外實驗中均具有向人或鼠膠質瘤 趨化性遷移的能力,可廣泛分布于腫瘤與正常腦組織的邊緣及腫瘤內部,經基因修飾而表達特定治療因子的MSCs能發揮良好的抗瘤效應并可改善荷瘤動物的生存 期。對MSCs趨瘤效應機制的探討有助于理解膠質瘤細胞與MSCs之間的相互作用,也為增強MSCs的趨瘤效應和選擇適合MSCs治療的膠質瘤類型提供了 新思路。因此,有理由相信,以MSCs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將在腦膠質瘤這一難治性疾病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Ashby LS, Ryken TC.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glioma: steady progress with multimodal approaches. Neurosurg Focus, 2006, 20(4): E3.
2. Dietrich J, Imitola J, Kesari S. Mechanisms of Disease: the role of stem cells in the 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gliomas. Nat Clin Pract Oncol, 2008, 5(7): 393-404.
3. 毛更生, 只達石. 干細胞對腦膠質瘤定向遷移的研究進展.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07, 34(1): 44-48.
4. Amano S, Li S, Gu C, et al. U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glioma gene therapy. Int J Oncol, 2009, 35(6): 1265-1270.
5. Ho IA, Chan KY, Ng WH,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is necessary for the migr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ward human glioma. Stem Cells, 2009, 27(6): 1366-1375.
6. Menon LG, Kelly K, Yang HW, et al.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expressing S-TRAIL as a cellular delivery vehicle for human glioma therapy. Stem Cells, 2009, 27(9): 2320-2330.
7. Uchibori R, Okada T, Ito T, et al. Retroviral vector-produc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argeted suicide cancer gene therapy. J Gene Med, 2009, 11(5): 373-381.
8. Cheng P, Gao ZQ, Liu YH, et al.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promotes the mig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wards C6 glioma and up-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Neurosci Lett, 2009, 451(1): 52-56.
9. Lee DH, Ahn Y, Kim SU, et al. Targeting rat brainstem glioma us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an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lin Cancer Res, 2009, 15(15): 4925-4934.
10. Han X, Meng X, Yin Z, et al. Inhibition of intracranial glioma growth by 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s. Cell Cycle, 2009, 8(4): 606-610.
11. Lamfers M, Idema S, van Milligen F, et al. Homing properties of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to intracerebral glioma and the effects of adenovirus infection. Cancer Lett, 2009, 274(1): 78-87.
12. Pisati F, Belicchi M, Acerbi F, et al. Effect of human skin-derived stem cells on vessel architecture, tumor growth, and tumor invasion in brain tumor animal models. Cancer Res, 2007, 67(7): 3054-3063.
13. Nakamura K, Ito Y, Kawano Y,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 rat glioma model. Gene Ther, 2004, 11(14): 1155-1164.
14. Nakamizo A, Marini F, Amano T, et al.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gliomas. Cancer Res, 2005, 65(8): 3307-3318.
15. Kim SM, Lim JY, Park SI, et al. Gene therapy using TRAIL-secreting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gainst intracranial glioma. Cancer Res, 2008, 68(23): 9614-9623.
16. Schichor C, Birnbaum T, Etminan N, 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contributes to glioma-induced migration of human marrow stromal cells (hMSC). Exp Neurol, 2006, 199(2): 301-310.
17. Birnbaum T, Roider J, Schankin CJ, et al. Malignant gliomas actively recrui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y secreting angiogenic cytokines. J Neurooncol, 2007, 83(3): 241-247.
18. Kim DS, Kim JH, Lee JK,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s is required for the superior glioma-tracking property of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tem Cells Dev, 2009, 18(3): 511-519.
19. Yang B, Wu X, Mao Y, et al. Dual-targeted antitumor effects against brainstem glioma by intravenous delivery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engineer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Neurosurgery, 2009, 65(3) : 610-624; discussion 624.
20. Kinoshita Y, Kamitani H, Mamun MH, et al. A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 a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vector based on mig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wards human glioblastoma HTB14 cells. Neurol Res, 2009 Jul 8. [Epub ahead of print] .
21. Xu G, Jiang XD, Xu Y, et al. Adenoviral-mediated interleukin-18 expression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ffectively suppresses the growth of glioma in rats. Cell Biol Int, 2009, 33(4):466-474.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反式脂肪與抗衰老


http://www.apsc.com.hk

張天錫
21世紀伊始,世界各國人口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有加速進展的趨勢。目前我國 60歲以上的人群已達1..44億,占13億總人口之11%,超過國際人口老齡化10 %的標準,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處于未富先老的嚴重態勢。當務之急,抗衰老必須從年輕時抓起,首先要從飲食衛生、脂肪攝入的科普宣傳著手,改變不良飲食 習慣。
近來,美國紐約市長下令禁用麥淇淋(人造奶油),已引起餐飲業和糕點業的軒然大波。麥淇淋因其價格便宜、性質穩定、美味可口。加工糕點時易于塑型、延長保 存時間,堪稱價廉物美。長期以來,備受歡迎。現在為何又要將其趕盡殺絕!蓋因其化學結構屬于一種“反式脂肪”,其在損害健康方面的不良作用, 廣大消費者尙一無所知。一般脂肪攝入人體后需要七天排出體外, 而反式脂肪則要長達51天才能分解、排出,對心腦血管系統的壞影響,遠比動物脂肪尤為嚴重5-6倍。這類脂肪不僅難以排出體外,容易在體內積累形成肥胖, 它還會使好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減少,壞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從而促進動脈硬化的發展過程,導致血管梗塞。因此,長期食用反式脂肪,容易招 致高血壓、腦卒中、糖尿病、冠心病、代謝綜合征等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加速衰老,危害至巨。
哪些食品富含反式脂肪
在植物油的氫化加工精煉過程中,其中一部分會轉化成反式脂肪。故超市所售的精制油中,都含有害的反式脂肪。居家用隔夜剩油高溫油炸食物時,也會形成反式脂肪。用大油鍋反復煎炸食品后, 油內反式脂肪的含量會逐日遞增。故炸薯條、炸雞翅、煎油條等尤應少吃為宜。
反式脂肪富含于油炸食品、方便面、曲奇、餅干、酥皮點心、蛋糕、玉米片、冰潔淋、花生醬、咖啡知己(含植脂末)等食品。它也天然存在于牛、羊肉中。超市中許多包裝食品如餅干、糖果、薯片、爆米花、膨化食品、巧克力等,加工時均添加有反式脂肪。
丹麥政府早于2001年已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反式脂肪成份。2003年普查, 丹麥人肥胖程度得到控制。2006年起,美國規定在食品外包裝上標明反式脂肪的含量, 紐約、芝加哥等市先后禁止飯店、食品店、咖啡店中出售含有反式脂肪(N0 TF)的食品。
含有反式脂肪食品比比皆是,WHO建議攝入反式脂肪每人每天平均不超過2克為度。如每天攝入反式脂肪5克,其心臟病發病率會增加25%,每天攝入反式脂肪10克,9年內平均腰圍增加7cm,體重增加6-7kg。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樊東升人物專訪目錄


http://www.apsc.com.hk

2010
1.[封底人物]大愛無言——記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兼神經科主任樊東升(文/郝瑩,胡敬)《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2期總第182期,第70-73頁
2.《神經病學》: 人文和科學精神的交匯(文/王沛君,陳佳佳)《北京大學新聞網》2010年1月15日
2009
1.平和謙遜的"工作狂"(文/胡鴻宇)《大眾健康》2009年第8期總第290期,第68-71頁
2008
1.[封面人物]樊東升: 溫暖"漸凍人"的心(文/曹曉莉)《雙足與保健》2008年第4期總第96期,第17-20頁
2006
1.干細胞治療,從實驗室走到實驗鼠(文/安然)《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第27期總第285期,第59-61頁
20041.樊東升: 志在攻克MND(文/白瑜)《神州學人》2004年第8期總第174期,第36-37頁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發表的論文


http://www.apsc.com.hk

本學科前五年發表的論文
序號
論文題目
作者
發表期刊
發表時間
1
保留焦痂濕潤皮蔟內植治療三度燒傷的臨床研究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7.08
2
皮膚器官原位再生技術對面部燒傷色素沉著康復的影響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4.10
3
721例燒傷住院病人流行報病學調查分析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4.03
4
原位再生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2.10
5
再生醫學技術在燒傷傳統治療無效病人中的應用(附38例報告)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2.10
6
在體原位干細胞培植皮膚再生技能訓練微格教學法中的應用研究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2.02
7
濕潤燒傷膏在中厚皮受皮區的臨床應用
李承存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8.05
8
美比歐疤痕平治療燒傷愈合皮膚瘙癢癥的臨床觀察
李承存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7.12
9
赴泰國MEBT/MEBO學術交流總結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2.02
10
關于燒傷濕性醫學目標教學法的初步探討
王廣順
中國燒傷創瘍雜志
2002.05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產業時代


http://www.apsc.com.hk

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基因工程研究是生命科學的前沿陣地,人類基因組計劃堪稱與阿波羅登月計劃和曼哈頓原子彈計劃相媲美。諾貝爾獎獲得者楊 振寧教授預言:下一世紀是生物工程的世紀,比爾蓋茨預言:超過他的下一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工程領域。什么是生物工程呢?首先從科學技術革命談起:
科學技術革命
影響人類進程的四次科學技術革命分別是:
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18世紀60年代)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并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19世紀70年代)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是從外部物質世界的革命到內部意識世界的革命,它的核心就是信息、生物、航天、材料和納米技術的綜合。
生物工程與生物制藥
生物工程是運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以微生物、動、植物體或其組成成分(器官、組織、細胞)作為生物反應器將物料加工,以提供產品的社會服務技 術。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質工程等。例如我們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那么胰島素是如何產生的呢?將人基因組胰島素片段提取 分離出來,通過載體轉入大腸桿菌細胞內,插入大腸桿菌的基因組,讓該基因表達,通過DNA—RNA—蛋白質中心法則大腸桿菌為我們生產出胰島素,再通過分 離,純化,活化運用于糖尿病,諸如此類藥物有:干擾素(IFN)、白細胞介素-2(IL-2)、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腫瘤壞死因子 (TNF)、集落刺激因子(CSF)、人生長激素(HGH)、表皮生長因子(EGF)、轉移因子、抗生素等等,這些生物藥品可以分別用以防治諸如腫瘤、心 腦血管、遺傳性、免疫性、內分泌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疑難病癥,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明顯優于傳統藥品。
基因工程與轉基因技術
由于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人類DNA中30億個堿基對排序已明確,4萬多個基因結構已測出,目前不明確的是在什么時間和條件下這些基因得以表達。
基因工程除運用于生物制藥外,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科技方面已廣泛運用。超市貨架上已出現轉基因大豆油、轉基因小麥、水稻、棉花、西紅柿等農作物。我 國農業部已批準生產部分轉基因農作物,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問題,該技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例如轉基因小麥和水稻就是將其它植物上抗覆倒基因,抗旱基因,抗除 草劑基因轉移到小麥和水稻上,使它們在原基因的基礎上,增加了抗旱、抗覆到、抗除草劑功能,與以前的雜交技術截然不同。雜交技術是同品系生物,隨機的基因 重組,而基因工程則是不同品系動植物之間的插入、敲除,產生新的動植物。如美國的轉基因大老鼠,中國的轉基因魚,還有各種優質、高產、抗病毒、抗蟲害農作 物不斷的誕生。
干細胞工程與克隆技術
細胞工程主要有體細胞克隆、干細胞技術。由于干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個體的潛在功能,為干細胞的應用開創了廣泛空間。美國 《science》雜志于1999-2000年將干細胞研究列為世界十大科學成就之一。科學家已經能夠在體外鑒別、分離、純化、擴增和培養人體的胚胎干細 胞,利用這些干細胞培養出一些人的組織、器官應用于臨床,產生全新的工廠-器官工廠,全新的科學-再生科學,使人能夠用上自己、他人干細胞或干細胞所衍生 出的新的組織、器官來替換自身病變或衰老的組織、器官。今年5月份,美國科學家宣布體外人工合成細胞,近日英國科學家又宣布將體細胞誘導分化成為精子。總 之,干細胞以及克隆技術為臨床上各種疑難病癥如帕金森、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晚期腎病、慢性心臟病等帶來希望,為組織工程提供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的原料。
生物產生生物技術
由傳統生物學到現代生物學,產生了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誕生了生物產業,目前生物產業主要由:
1、生物醫藥:基因工程疫苗、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DNA診斷技術、藥物、基因治療和器官移植為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開辟了新的路徑,帶來了新的希望。
2、生物農業:多種高產、優質、抗逆植物,轉基因動物的誕生,帶來了綠色農業,解決人類的糧食危機。
3、生物能源:利用微生物工程產生乙醇,柴油,為新能源的開發開辟了新的路徑。
4、生物制造:利用微生物、動、植物工程產生皮革等天然纖維,解決人類衣服等新材料問題,微生物能產出可降解的生物塑料,避免了“白色污染”。
5、生物環保:全球大規模的污染如物理污染、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等一系列大氣、水、土壤污染,將來用微生物來解決。如用核酸探針和利用生物傳感器來監測環境;微生物菌株來降解污染物。
現代生物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質量,增添了生存樂趣。展望21世紀,五彩棉花,光彩喜人,寒冬臘月,姹紫嫣紅,百花爭艷,藥品商店琳瑯 滿目均標明基因工程重組。你在醫院就醫,醫生首先檢查你的基因,借助電腦和基因芯片,為你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基因工程為人類展示了燦爛的明天。然而科 學是一把雙刃劍,確實能夠合成細胞、克隆動、植物,重組一個小小的DNA、RNA病毒當然是易如反掌,而人類生存適應能力也越來越差。霍金預言:人類滅亡 的原因,病毒危險排在小行星地球和核戰爭之前,而且由于轉基因技術帶來的不可預料的一切后果實在令人擔心!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