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sc.com.hk
隨著妊娠的進展,臍帶舒張期的血流會穩定增長,而使胎兒臍動脈收縮期最高血流速度(S)與舒張期最低血流速度(D)的比值即(S/D值)降低,從而使胎兒胎盤循環阻力減少,有助于胎兒的發育。多年來的研究結果認為胎兒臍動脈S/D值是監測宮內狀況較理想的參數方法簡單而且容易計算較適用于胎兒。如果D=0或負值時則可用臍動脈阻力指數(RI)進行分析。還可用連續多普勒或脈沖多普勒超聲取臍帶在羊水中的游離段在沒有胎兒呼吸運動、頻譜穩定時測定搏動指數。臨床分析表明胎兒臍動脈S/D值隨妊娠周數增加而下降。孕中期多以3·0為警界如S/D&ge3·0時應進行監測孕32周后S/D值<3·0孕末期S/D值&le2·5時胎兒被認為是安全的。S/D值越高胎兒危險越大。D=0或負值時可發生胎死宮內。臨床上S/D值異常多見于以下情況:IUGR、妊娠合并糖尿病、妊高征等。也有報道胎兒染色體異常時D值可等于零。另外,產前診斷為臍帶繞頸的胎兒,如果S/D值高,應放寬剖宮產的指證,防止臨產后臍帶牽拉變細,血流中斷發生急性胎窘導致胎兒猝死。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對于異常S/D值的大小,妊娠30周以前,大量的文獻均以S/D&ge3.0為界限,&ge3.0為異常,提示臍血流阻力升高,<3.0為正常。
但有作者認為:設定值以妊娠36周S/D&ge3.0為異常值,每小于1孕周,此值增加0.1,每大于1孕周,此值降低0.1。結果各孕周間的異常檢出率比較穩定,異常檢出率為6.8。結論應用S/D異常設定值,比單純以S/D&ge3.0或以平均數、標準差計算作為異常值,更有利于臨床工作。
有研究將檢查分成不同階段,與上面的觀點相同:
第一階段:孕26~28周S/D、RI值若升高(28周后S/D應小于3,RI應小于0.8),主要應考慮:(1)胎兒畸形,(3)胎盤功能不良,(4)胎兒宮內發育遲緩(IUGR)。第二階段:36~37周以后監測,臍動脈血流阻抗分三級。
1級:S/D值<3.0,臍動脈血流阻抗處于正常水平。
2級:S/D值>3.0但<4.0,不會引發急性胎兒窘迫,應及時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3級:S/D值>4.0,將導致圍產兒預后不良。
第三階段:分娩期臍動脈阻抗指標:
正常妊娠孕婦臨產時,S/D值無明顯變化,若指標異常,提示圍產兒預后不良。
如果診斷為臍血流異常,最好每天數胎動以監視胎兒狀況。如果臍血流異常狀況不是很嚴重的話,建議采取左側臥位,如果沒有好轉,必要時需要吸氧治療。
S/D值最佳測量位置是臍動脈與胎盤附著處,.越是靠近胎盤側越好.
S/D比值、RI、PI的含義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互相代替,由于S/D比值更易理解,因此在臨床上多用S/D比值作為觀測臍動脈血流的指標.
臍動脈阻力指標異常比胎心監護異常提前2周左右。
孕周 臍動脈血流S/D值
20 4.73(左右)
21 4.28
22 4.14
23 4.07
24 3.86
25 3.82
26 3.76
27 3.65
28 3.59
29 3.48
30 3.42
31 3.31
32 3.19
33 3.14
34 3.08
35 2.96
36 2.85
37 2.74
38 2.74
39 2.62
40 2.51
41 2.39
七、其 他
(一)羊水過少有學者認為臍動脈血流檢測在判斷羊水過少導致臍帶受壓、胎兒受到損害方面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到90%,甚至100%。也就是說,當二維超聲確診羊水過少,而臍動脈血流速波又出現異常時,高度提示胎兒在宮內已受到損害,預后不良。
(二)胎兒畸形對畸形胎兒的血流檢測發現,臍動脈血流阻力升高的發生率較高,而子宮一胎盤血流阻力常在正常范圍。因此有學者認為,當孕婦無高血壓和糖尿病,羊水量正常,子宮動脈血流指標正常,但臍動脈血流頻譜出現舒張末期血流缺如,需警惕胎兒畸形的存在。
(三)妊娠糖尿病對妊娠糖尿病的研究發現,糖尿病孕婦的胎兒臍動脈S/D值升高者較非糖尿病者為多,子宮一胎盤血流阻力增高的發生率亦較高,而當S/D值異常時,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增高,故超聲多普勒可作為糖尿病妊娠的監測手段之一。
(四)早產Brar對有早產先兆的孕婦治療前進行臍動脈血流S/D值測定,發現在S/D值升高者中,有60%治療失敗;而正常者中,僅16%治療無效。認為出現早產先兆同時又有臍動脈血流頻譜異常時,早產難以避免。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測在預測胎兒預后不良方面優于胎心監護,兩者聯合應用可大大提高對胎兒宮內窘迫預測的準確性。但是,目前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測還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如儀器誤差、測量誤差、血管變異大、取樣部位標準不統一等。尤其是異常值的確定無統一標準。因此,目前產科多普勒血流檢測仍停留在臨床研究階段,尚無足夠證據支持其作為常規的產前篩選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